新华社哈尔滨10月18日电题:黑土地上“一粒米”的“蜕变”
新华社记者杨喆
秋收时节,黑土地上稻浪飘香。虽已夕阳西下,周厚超仍驾驶着收割机抢收水稻。周厚超是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鑫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年,经历了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他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丰收年。
“今年产量、价格都不错,可以和收成最好的2013年相媲美!”周厚超说。
52岁的周厚超种地已有30多年了,“以前种地,最看重的是产量。”周厚超说。
在周厚超记忆里,为追求产量,他曾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用量,带来的是土壤板结、有机质流失,导致水稻品质不高,很难卖上好价钱……
周厚超所在的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中华大粮仓”。如今,“一粒米”的蜕变在这里随处发生。
走进周厚超的合作社,院子里一群鸭子正在散步。“这是我们养的稻田鸭,春夏放养在稻田里,鸭子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也是水稻不用农药和化肥的象征。”周厚超说。
除了300多亩鸭稻,周厚超今年还种了蟹稻和鱼稻共700多亩。“有机种植虽然产量低一些,还得人工除草,但产出的大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公顷能增收3000元左右。”周厚超说。
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8500万亩。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一粒米”的“蜕变”。对于黑龙江农垦浓江农场农户温学全来说,今年种地最大的变化是用上了江水。
投资近50亿元的青龙山灌区工程正进入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这一工程可引江水灌溉三江平原上的水稻,改变部分地区长久使用地下水灌溉的情况。
“我们这儿处于第三积温带下限,由于成熟度不够,以前很多优质品种不能种,用江水灌溉,水温比较高,现在一些品种可以放心大胆种了。”作为最早一批用江水灌溉的农户之一,温学全今年放开手脚种了700亩优质水稻,每亩可增收200元左右。
曾几何时,年复一年种地、收粮、送粮库这一循环是黑土地上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如今,面向市场,更多人在琢磨将“一粒米”卖得更好。
“为把好大米卖出好价钱,我们近年来每年都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也在品牌、区域地理标识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绥滨县粮食局党总支副书记李仁兴说。(完)
编辑:trs_zycf
上一篇:
青岛战“疫”120小时
下一篇:
中国三大石窟在河南洛阳首次联袂开展
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题: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新华社记者陈俊、宗巍、段续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三省考察,八年中四次参加全国两会东北地区代表团审议,关心黑土地产粮安全,关注黑...
题: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
题:抗旱抗倒伏防灾保丰收——辽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见闻新华社记者邹明仲、王莹金秋十月,辽宁黑土地上玉米开始收获。9月前...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总书记的...
新华网记者张敏彦【学习进行时】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6月,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在吉林,习近...
联播+薛家洼生态园地处长江岸边,长期以来乱搭乱建、污水横流,经过整治,如今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央视网《联...
题:黑土地上的脱贫新画卷新华社记者王建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兜底保障……在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上,全省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
1月6日,奔涌而来的丹江水,在随县封江口入库节制闸夺门而出,流向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调蓄水库——封江口水库。作为国家17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