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25日电题:“支前模范村”受支援——沂蒙革命老区山东临沭县朱村奔小康见闻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吴书光
25日,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沭县,投资1亿余元的朱村沭河大桥通车,从朱村到县城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
“今后,俺村的葡萄、梨、柳编产品等农副产品往外运输更方便了,日子肯定会更红火。”看到大桥通车,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难掩兴奋。
从村东口进入朱村,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几位老人正沐浴着阳光,在一处街角下棋、聊天。“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不就是小康嘛!”90岁的“老支前”王克昌言语间满满的幸福感。
时间回到70多年前,这里是军民同心、英勇抗日的红色热土。沭河之滨的临沭曾是山东和滨海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朱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红村”:这里有临沭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八路军“钢八连”的成名处、“支前模范村”。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
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朱村等“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昔日“支前模范村”得到大力“支援”。在朱村附近,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沿河路等周边道路工程陆续建成,产业随之快速发展。
在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园和梨园的种植面积已有约800亩,并且逐步延伸出采摘、休闲观光游、垂钓等功能。在示范园里承包3亩半梨园的王济山说,去年仅梨子就卖了3万多元,增收致富越来越有劲头。
传统的柳编产业实现“脱胎换骨”。村里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该企业负责柳编产品设计、打样、销售,大量朱村村民在家搞柳编,实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很满意。”居家从事柳编业的村民张学英说。
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是2013年的1.6倍。朱村还新建了综合服务中心、扩建了小学操场,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奔向小康的朱村人正铆足干劲,借“红色气质”谋划新的振兴。临沭县委书记刘飞说,近年来临沭县多次在朱村召开县委常委会,明确了建设沂蒙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点的工作思路。
在朱村东侧,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工地上热火朝天。临沭县曹庄镇党委书记高志远说,今年初,曹庄镇统筹疫情防控与项目改造,仅用一周就整理出180亩地,正改造提升村史馆、民俗馆、支前馆、治淮馆等,明年7月前投入运行,以更好地保存住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完)
编辑:trs_zycf
上一篇:
内蒙古满洲里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例 无症状感染者2例
下一篇:
《经济学人》文章认为会展业长期前景仍可期
题:从“穷山臭水”到“田丰景美”——湖南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新华社记者席敏近千株桂花树迎风而立,成片的荷塘倒映着修葺一...
咸宁网讯通讯员张长征、沈元英报道:60年前,通山县富水库区大畈长滩村和慈口永丰村,先后有130余户共600余人整体移民至大路...
村民左三狗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白青尧村的家里浇花(11月5日摄)。驻村第一书记董燕飞介绍,近些年,白青尧村两委带...
一副挑担,一双布鞋和一身破衣裳,构成了他最基本的生活工具。有次,一位孤寡村民说豆腐“真好吃”,老人记在心里,每次卖豆...
特稿:湄公河畔,中国减贫理念开花结果新华社记者孙萍刘健告别雨水河水,喝上洁净的自来水。”4000人用上自来水、82户接入电力...
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见习记者谭宏宇、见博报道:一库碧水清澈如洗白鹭翻飞,湖岸边群山环绕层林尽染。在外创业成功的热心村...
五年半时间,叶立清先后在贫困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发放扶贫政策资料1000余份,举办帮扶措施和技术讲座13场...
金秋时节,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港口村附近,田野中处处是丰收的景象。泉水蜿蜒经过山岭,每逢冬季枯水期和夏季用水高峰期,附...
题:“无烟村”的新追求——西藏新时代文明乡村成长记新华社记者赵一鸿、王炳坤“我们奶牛合作社共集体养殖奶牛、种牛150头,各...
村民工资清欠执行现场,前排左一为孙海泉9月16日,嘉鱼县虎山村43位村民领到了拖欠三年多的劳务工资6.3万元。2017年6月,贺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