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5月1日电 题:“南海救115”轮:托起200万平方公里的生命希望
新华社记者夏天
那是在7月,“南海救115”轮缓慢驶过北纬12度,蓝丝绸般的海面被船头剪开。时任大副的李万新走上甲板,海鸥飞掠,鱼群翻浪。他欣喜,海面生机跃动意味着岛屿临近。
2018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派遣“南海救115”轮进驻南沙岛礁值守,这是中国专业救助力量进驻南沙海域的第一次轮值。
“南海救115”轮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9000千瓦级大型海上专业救助船,具备海上搜救、消防、拖带、溢油清除、水下救生、直升机起降等功能,曾参与“9·29西沙大搜救”、马航MH370搜救等急难险重任务。
迄今为止,“南海救115”轮是在三沙市所辖海域(约200万平方公里)值守时间最长的救助船舶,正是一批批船员攻坚克难、敬业奉献,托起了蔚蓝海疆的生命希望。
4月7日,“南海救115”轮在三沙市西沙海域值班待命。新华社记者 夏天摄
对于6年前的首批船员来说,南沙是一片航路曲折、水文复杂、天气“任性”的海域,李万新回想当年,开拓之艰难历历在目。
身处远海,淡水果蔬等物资稀缺,甲板、机舱等作业区酷热难耐,初来乍到的“南海救115”轮陷入“水土不服”。
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加速船体设备腐蚀,维护保养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船头好了船尾锈,反反复复。”但李万新印象最深的,还是防不胜防的强对流天气和“无风三尺浪”。头顶晴空突然乌云密布,霎时间海面10级阵风卷起四五米的浪,又或是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实则暗涌不断。
险情和任务随时可能来临。“如果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何谈救助他人?”“越是环境恶劣越要加强训练!”船长陈栢照结合南沙岛礁和水域特点,组织船员开展针对性的岛礁救助、潜水、消防、清污等训练。针对南沙严酷的气象环境,合理调整船员作息时间,以实战加快适应新环境。
在三副高扬的印象里,李万新总是将日常工作事无巨细地记在本上,涉及航向转点、水文气象、救助训练、设备养护、淡水补给、垃圾处理……密密麻麻的字迹经过整理编写,将首批进驻南沙值守的宝贵经验凝结成《南沙值守工作手册》,给后来者提供了详细指引,为长期值守南沙开展海上救助打下坚实基础。
4月10日,“南海救115”轮甲板部人员正在安装甲板安全绳,以保障极端天气下甲板作业人员安全。新华社记者 夏天摄
4月10日,“南海救115”轮船员正在舵机房进行堵漏应急演练。新华社记者 夏天摄
在众多船员心中,“南海救115”轮是“先锋船”,更是“英雄船”。截至2024年1月,“南海救115”轮已圆满完成10批次903天南沙值守任务,期间执行救助任务38起,救助遇险船舶10艘、遇险人员280人。
细微处恪守安全底线,危难时只顾风雨兼程。“407人的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队已派出500人次值守南沙海域,跟过‘南海救115’轮的船员更加明白,千难万难也要进驻南沙保障生命安全、履行国际义务。”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局长吴建成说,海上救助不分国界,有时更不计成本。这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对生命的敬重。
2023年3月,一艘外籍货轮在南沙群岛万安滩附近因主机故障漂航遇险。正在南沙值守的“南海救115”轮接令前往救援,“在浪高5米的恶劣海况下全速航行20小时,几个兄弟都晕船了,但吐完了还得上。”水手长卢大明说。
这是南海救助局建局以来位置最南、距离最远、时间最长的救助纪录,救助全程航程逾2200海里,其中14天的拖带航程近1100海里,最终21人脱险。
2023年3月4日,“南海救115”轮在南沙海域拖航救援外籍货轮,卢大明(右一)正在甲板拆卸拖缆夹调整缆绳。(受访者供图)
海南潭门人卢大明曾是南海渔民,比其他船员更熟悉这片海。2005年,他和几十艘渔船在东沙群岛遇台风被困2天2夜,物资将尽、岌岌可危。“幸亏南海救助轮及时赶到,送来食物和水,还救治伤病员,救助船在附近守护了几天直到护航我们回港。”
绝望中的卢大明第一次看到“中国救助”四个大字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要当救助人的种子。因为经历过绝望,更想要托起希望,2008年,卢大明进入救助船队学习成为水手,短短几年他凭借精湛技艺成为“明星水手长”,先后参加多次海上保障任务,还曾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海上救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一直激励我逆风斩浪、迎难而上。”卢大明说。
当全国上下欢度五一劳动节之际,“南海救115”轮正在祖国南端的南沙海域值守,随时准备逆风而行。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嫦娥六号任务计划5月3日发射
下一篇:
《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党纪学习教育中的人与事》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