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如一日提供医护服务 福利院里的“游妈妈”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今年39岁的咸安区福利院员工游娟,2018年2月被评为“2017年南鄂楷模”。对于这个荣誉,游娟觉得自己愧不敢当,但游娟的同事们都认为她实至名归。用游娟同事们的话来说,游娟拥有多重身份,“在工作岗位她是模范员工,在家里是模范妈妈和儿媳,对社会而言,她是行业楷模。”
青春无悔写满真心
2月11日,记者来到咸安区福利院。“游妈妈!”“游妈妈!”……当记者随游娟走进福利院的办公室时,几个孩子正跑过来,拉着游娟的手要“妈妈”陪他们玩。孩子们告诉记者:“游妈妈经常给我们好吃的,从来不发火,细心照顾大家。”
“春节都是在福利院过。”游娟的头发稍显凌乱,电脑桌面上都是工作文件。做一群孩子的“妈妈”,工作辛苦可想而知。
游娟是咸安区社会福利院儿童部管理员。1998年, 19岁的游娟看到福利院医务室招聘护士,她毅然放弃医院安排的工作岗位,怀着一颗对孩子、对老人质朴的爱心来到福利院应聘上岗。
到福利院后,游娟才知道这里的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福利院的孩子大多都有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配合治疗,目前,治疗方案用得最多的便是头皮针,而头皮针的技术难度高,一般要经过几次治疗才能成功,为了提升技术,让孩子少受点苦,游娟多次去医院请教经验丰富的护士,并刻苦钻研头皮针技术,真正做到“一针见血”,让孩子和病患少受罪。现在,院医务室遇到静脉血管浅的、不好下针的病人都会请她去帮忙。
福利院的工作有特殊性,个别护理员嫌脏怕苦,往往坚持不了几年就不干了。游娟却一直默默坚持,帮助行动不便的孩子翻身、拍背、喂饭、洗头、洗澡,联系爱心企业或单位给福利院孤儿们捐衣服,义务帮助被遗弃的孩子寻找领养家庭……
游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慢慢地探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模式、制度和操作流程,并把这些工作经验教授给其他工作人员。
点燃生命奉献爱心
2014年12月,咸安区福利院接到一次特别的培训通知,民政部在北京举办一场脑瘫康复师的培训。游娟当时是儿童部养育辅导师,为了提高业务能力,也为了弥补院里在儿童康复技术方面这个空缺,游娟主动请缨,坐了将近二十个小时的火车,参加了为期近二十天的培训。回来后,游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院内儿童情况整理了一份脑瘫儿童康复计划及安排,那个时候她已经怀孕八个月。
2014年12月底,咸安区民政局门口发现一个包裹,是一名女婴,衣服里塞着一张纸板,上面写着“生于农历正月十一,患有先天性肠闭锁,家境贫寒,望好心人收养”等字样。
儿童部分管领导王珍和游娟急匆匆赶到,发现女婴脸色蜡黄,身体虚弱、哭声微小。大家果断将女婴送往咸安区人民医院治疗。因孩子病情复杂,游娟立即与武汉市儿童医院联系,抱着女婴随救护车辗转到武汉救治。
由于女婴属于早产低体重儿,确诊了患有消化道梗阻、先天性肠闭锁等综合病情,福利院当即决定暂时不发职工的2月份工资,从中拿出2万元为孩子垫付手术费。
小家伙需要人照顾,游娟日夜陪着在重症监护室观察这名女婴。因为体质差,女婴患上了尿布疹,大小便后都需要立即清洗并换药,每两个小时还要喂一次奶、消毒奶瓶,并按照医嘱在饭前或饭后喂食。游娟只能用勺子将药一点点喂给孩子。
医院的儿科病房都是儿童专用医疗床,不许设陪护床。游娟累的时候就靠在床边眯着眼睛休息下,一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半个月后,孩子终于度过危险期,顺利出院,游娟反而病倒了。
执着坚守不忘初心
2000年,游娟借调到咸安养老院(华容巷福利院旧址)当护士长,每天早晚都会配合管理人员检查,给老人们量血压。
养老院有一个刘爹爹,心脏和肠胃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为了照顾老人家,游娟会到食堂弄点米饭和米汤,加一些切碎的青菜煮成稀饭,每天查房前送到刘爹爹房间,并帮刘爹爹收拾杂物,一直照顾老人到过世。
2008年,养老院的邓婆婆右手手掌血管瘤破裂,由于天气热,伤口感染引起了化脓性病变,散发出异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伤口需天天换药,并根据情况进行打针消炎。游娟主动揽下了这个活,每天上午检查日常工作后就去邓婆婆房间,先用生理盐水帮邓婆婆把伤口清洗一遍,然后用碘伏清洗,再换药包扎,最后按照医嘱帮邓婆婆打针。
整个换药程序下来一般都需要半个小时,虽然带着两个纱布口罩,但天气炎热,味道很重。每次换完药后,游娟都没有胃口吃饭,只能洗漱后简单吃点稀饭,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
20年来,游娟帮助近百名孩子健康成长并回归到家庭,给上百名老人提供医护服务,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先后护理了近五十名病患,二十余次去外地医院陪护重病孩子,多次参与儿童工作流程和考核的制定,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护士到护士长,从养育辅导师到养育康复指导师,从儿童护理员到儿童管理员,从小姑娘到准妈妈,身份的蜕变让她这颗对孩子和老人的爱心更加坚定。
编辑: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通山着力推动精神脱贫5000户贫困户率先“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