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崖壁上的村庄
有的地方,一旦遇见,再也难忘。
比如,这个挂在崖壁上的村庄。
这个村叫“半山村”,过去鲜有人知,幕阜山旅游公路修通后,她便和无数美丽的村落一道,掀开了红盖头。
“半山村”并非一个行政村,坐落在鄂赣两省,崇阳、通城、修水三县交界处,隶属崇阳高枧乡中山村。
车子沿着正在修建的铜钟至小山界旅游公路进入中山村。
左峡谷,右峭壁。
一座双层的古桥映入眼帘,桥由两层构成,底下一座单孔石拱桥,上面骑上一座五孔石拱桥,成为独特的“桥上桥”,是进村的唯一通道。
对岸崖壁上的石窠里,村寨就势而建。村寨上面是峭壁,草木茂盛,层林尽染;村下30米高的峡谷,溪流潺潺。徽派风格的木楼民居、夯土瓦房、现代的平顶楼鹤立老宅,斑驳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别样的金黄,勾勒出村寨嵯峨参差的历史轮廓……
走过古桥,村寨入口处有一棵高大的酸枣树,树干笔直,顶部分生,树冠如伞,既像守卫,又像迎宾。
村前,石头垒砌的梯地层层叠叠,宛若长城,巍然屹立。村内,光溜的青石板、陈旧的木门板依稀可见当年的兴盛;木柱黑瓦、飞檐翘角、书法楹联,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屋顶时有炊烟升起,山间各种鸟声此起彼伏,稚童正在老人的牵引下踮着脚学走路……夕阳余晖,静谧自然。
“这里以吴姓聚居,人口最多时有500以上。”站在祖堂前,村民吴小平讲起了山寨的来龙去脉……
相传,很多年前,对面山头有一个60多岁的吴姓人,发现这个布满荆棘的地方,夜晚时有升起灵异的火光,认定是块风水宝地,遂迁此拓荒落业。原本无后的吴迁居这里后,竟一连生下了六个儿子,吴姓家族就这样在这里开枝散叶。他们依山造屋,垒石为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口转弯处的陡峭山路旁,两块高达数丈的人形巨石峙立。这便是崇阳人口耳相传的“夜合山”的传说之地。
相传夜合山曾是一座能自动分合的石山。鸡鸣天亮时刻自动分开,现出山间道路,人们才能够和外界交通往来;天黑时两旁石壁自动闭合,村中遂与外面阻断……
在一条窄巷子前,记者遇上了一对老夫妻。老人家叫吴贵甫,今年79岁;老伴叫蒋八圆,今年82岁。看到有“远客”来,老俩口热情相邀大家进屋歇坐。厨房里,搁摆着他们用习惯了的各种老物件,角落里整齐地码放着柴禾,火塘里正燃着火,铜壶里的水在沸腾冒气。
“先前,祖祖辈辈们都以为孩子长大以后会在这里生活,便大兴土木,各家各户就地取材建房。”吴老说,儿女们全部都进城安居了。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和不断涌动的打工潮,很多人到外工作、定居,原本繁华的村寨逐渐变得宁静。
“我们出生在旧朝代,却有幸活在新时代。”他说这些年老俩口身板还算硬朗,因为山和田地都分给了儿子们,所以不用再下地干活。加上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实施,老俩口每月能领到将近300块钱的补贴资金,生活不用发愁。
山风渐凉,斜阳给村寨镀上了一层金光。村庄归于平静,溪水仍在吟唱,鸟雀犹在啼鸣。半山村似一幅朦胧的画,挂在悬崖峭壁上,挂上愈来愈浓的夜色里,挂在人们的乡愁记忆中…… (文/咸宁日报记者 刘文景 马丽娅 图/咸宁日报记者 张大乐 夏正锋)
编辑:yangw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