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铺村有史以来迎接的第一次,也是书画名家远足走进高铺村的第一次。笔尖之下飘拂的年味,让整个山村沸腾了!
1月9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董继宁美术馆书画名家进乡村送春联活动走进咸安双溪桥镇高铺村,兴致勃勃的书画名家,闻讯而来满心高兴的村民,书案上摆放有序的笔墨纸砚,现场采访的无人机、摄像机、照相机,热闹的场面,浓浓的年味,汇聚成一幅喜悦欢乐的迎春图。
高铺村是咸安东部最偏远的山村。这次“走进高铺村”活动由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咸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咸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双溪桥镇人民政府、双溪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咸安区书法家协会协办。在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著名画家、博士生导师董继宁教授的带领下,活动现场汇聚了省、市、区及高校最为知名的书画名家天团,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内,为村民书写了春联300多副、“福”字160余帧。
春联寄寓着人民群众对新年的祈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书画家们将一腔情怀和笔墨意趣注入笔端,行、楷、隶,欧、柳、颜,笔走龙蛇,气韵生动;笔力遒劲,翰墨飘香。他们用最传统、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春联方式,用群众最接近最熟悉最欣赏得了的书法艺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咸安最偏远村落的家家户户,成就了村民记忆中的一桩文化盛事、一道人文胜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已经保留不多的乡村文化中尚在坚守和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乡村文化既要大俗,也要大雅;既要下里巴人,也要阳春白雪。坚持古为今用,让春联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应视作厚植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骅骝日千里,亦在御者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董继宁美术馆文化惠民书画名家进乡村送春联”活动已连续开展十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到“创文化”,文化进村惠民,回归本位,找准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水乳交融的链接方式,找准了培养文明乡风、涵养淳朴民风、滋养良好家风、厚植乡土文化的路径,引领了乡村从自然风景美走向文化风尚美,抬高了乡村文化的基准线,让悠久的春联文化在现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中绽放出了特有的魅力与风采。
文化进乡村,文化在乡村。乡村本身即是农耕文化勃兴的沃土,是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于乡土文化而言,乡村蕴含有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都是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于村民而言,村民是乡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传承、光大乡土文化的践行者。从别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到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无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文化进村惠民,于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送文化下乡进村,也是深入生活体验采风,丰富多元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从乡土文化中充分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村民提供精准有效的精神供给,文化与乡村可互为反哺,互为滋养,互为源泉,相得益彰。
(■作者 黄天香(作者系中国改革报社原纪委书记、副总编辑)
春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平仄协调,音韵和谐,媲美诗词、曲赋、文章。配以书法,或楷或行,或篆或隶,天马行空、恣肆泼墨,虽日小技,原本大观。春联,雅俗共赏,能入象之塔,可进民间陇亩;雅士可酬和吟唱,妇孺亦喜闻乐见,千百年来稳坐中国人春节志喜的首席。令人不安和怀旧的是,时下,印刷代替手写,机器代替人工,“即时贴”代替“白浆糊”,春联的韵味越来越淡,手写春联与百姓过年节更是渐行渐远。
春联虽小,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自信。春节步履声闻,多想像书画家走进高铺村一样,挥毫泼墨,胸臆淋漓,手拟一副春联,手书一副桃符。
2023.1.10夜补记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