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一群“小小记录者”走进通城,展开了一场融汇自然之美、历史纵深与红色精神的文化探索之旅。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让孩子们在亲身感知中汲取成长养分,获得家长广泛赞誉。
活动伊始,宣讲员周园媛以“咸宁之美”为主题,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发现家乡之美的窗口。她不仅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咸宁独特的山水人文风貌,更传授了捕捉瞬间灵感、让文字生动流淌的实用技巧——“观察入微,情动于中,文字方能有生命。”这为孩子们后续的记录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通城县博物馆,小小记录者们犹如步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从通城有史料记载到宋神宗时期置县,名称的一次次更替都在述说着这块土地浓郁的地方文化;从城市远古文明的点点星火到近代红色文化的壮阔篇章,一件件厚重的展品无声讲述着家乡的沧桑与荣光;从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到新时代多产业齐头并进的成果,无不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紧跟时代发展的魄力。孩子们专心聆听,目光流连于历史印记之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心底那份认同与自豪感悄然滋长。
“我知道,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在于劳动人民会加工劳动工具。”小小记录者何湖钦主动与讲解员互动,交流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在“血沃乡土”展厅,讲解员着重介绍了通城早期红色文化,第一个共产党员——赵世当;被叛徒出卖后仍然宁死不屈的黄全德;在大儿子参军牺牲后,仍然送剩下4个子女参军的黄菊妈等英雄人物的故事,给小小记录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当脚步踏入高冲公社,党史学习教育与知青记忆的鲜活画卷在眼前铺开。党史国史馆内,工作人员认真讲述发生在通城的相关红色故事,还结合高冲公社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具有解放初期烙印的陈品,如粮票、货币等,引起小小记录者的好奇。
在知青回忆馆内,当年简陋的生活用具、斑驳的劳动工具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特殊岁月中青年人的坚韧与奉献。油盐罐、煤油灯、纺纱工具、风车、雕花木床等,也唤起了部分家长的回忆。
孩子们轻轻抚摸这些带着温度的历史物件,在“忆苦思甜”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了前人的奋斗与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播下。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看到了很多奶奶小时候的生活用品,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苦。”小小记录者卢艺琪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次活动远超预期!”何湖钦妈妈全程参与活动,在反馈中激动地表示,“孩子们不仅学会用笔记录美,更重要的是在行走中真正读懂了家乡历史的厚重与先辈精神的崇高,这份收获,课堂里难以替代。”
从感知风物之美到追溯文明之源,从书写技巧的锤炼到红色基因的浸润,这场通城之行,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立体而深刻的生命教育。他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对话历史,在触摸过往温度的同时,亦为未来成长注入了澎湃的信念力量。
这是由咸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咸宁市委、咸宁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我眼中的美丽咸宁”主题征文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小小记录者”视角,推广2025年咸宁市青少年城市品牌。在征文大赛中表现优秀的小小记录者分批走进各个县市区,观察记录城市变化和身边美好。通城县征文比赛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这场由通城县文明办、通城县教育局联合香城都市报举办的线下实践活动。
文/记者 熊大平 图/记者 赵忠志 黄兰芬
编辑:但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