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年多来,全省上下在“为什么要建设先行区、怎么建设先行区”上形成广泛深入共识。
今起,湖北日报推出“建功先行区·市州全媒体纵横谈”,邀请全省17个市州主要负责人就如何扛起使命责任,推动先行区建设成势见效,谈体会、话举措。
今日,推出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专访。晋级全国“超大城市”的武汉(链接>>),定下了哪些新目标?一起来看看。
郭元强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武汉,一座新时代的英雄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武汉,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寄予殷殷嘱托。
牢记嘱托,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要求武汉“立大志、有大格局”,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6月28日,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说。
谈科技创新:
让人才“敢创” 让资本“敢投”
时值盛夏,大江两岸,活力涌动。
犹记得一年前,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称赞武汉光电子产业“独树一帜”,反复叮嘱“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郭元强说,作为国家长期布局的科教重镇,武汉将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版图中,分量更重、责任更大。
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希祉 摄)
郭元强说,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全力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后半篇文章”,也是武汉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郭元强表示,武汉将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组织作用,壮大武汉产业基金规模,建设更多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22年3月9日,位于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测试、校准的智能激光切割机切割钢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今年5月、6月,围绕科技创新,武汉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考察学习。8天行程,6座城市,所到之处,当地的创新文化让人印象深刻。
如何让创新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新特质?郭元强表示,作为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武汉将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的激励力度,探索建立创业风险分担机制,让人才“敢创”、让资本“敢投”,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新的特质。
2023年3月9日,光谷国际人才港,东湖高新区 2023 年春季大学生巡回招聘会专场吸引许多准备留汉工作的大学生前来求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谈武汉新城:
加快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光谷以东,一座面向未来的全新之城,拔节生长。
这座新城以“武汉”命名,跨越武汉、鄂州两地,719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中,超过50%在光谷。
坐标武汉,放眼全国。武汉新城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矢志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规划建设武汉新城,对武汉而言是重要发展机遇,也是重大历史责任。”郭元强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武汉新城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确定年度十大行动和36项任务清单,正在加快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2023年1月31日,航拍武汉新城创新策源基地项目现场。这里将成为武汉新城的核心地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他表示,武汉将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锚定目标定位,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建设和各项工作落地实施,争取早日将武汉新城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武汉的重要增长极。
其中,在规划方面,将全面启动武汉新城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布局科技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和国际会议等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按照计划,今年武汉新城将新开工重大项目175个、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截至目前,已集中开工41个、总投资520亿元。郭元强说,武汉将持续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武汉新城聚集,加快武汉新城核心片区和中轴线标志性项目建设,推进新城高铁、轨道交通、骨干路网建设,全力推动武汉新城建设成势见效。
2023年6月19日,光谷未来一路,武汉新城核心区新地标“光谷之珠”主体结构已经吊装完成,施工人员正在加紧组装外立面饰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实习生 李铭基 摄)
同时,加快重点产业导入,以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为抓手,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实验室,同步推进大企业引进、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尽快形成光电子、医疗器械、商务金融等产业集群,加强与都市圈内各市产业分工协作,以武汉新城带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谈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做新时代内陆开放的“前队”
6月30日7时13分,随着满载55个车皮物资的X8015次列车安全驶出,中欧班列(武汉)今年发运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位居全国第三。这支“钢铁驼队”,半年开通7条国际线路,吸引长三角、珠三角货物来汉集聚,成为武汉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最新写照。
一个个集装箱正在装箱,准备发往欧洲。(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科 摄)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武汉不沿边、不靠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当前,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这对武汉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放大武汉科教、区位、产业、市场、生态等综合优势。”郭元强表示,武汉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迈向新时代内陆开放的“前队”。
为此,武汉将“三举齐下”: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打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坚持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其中,围绕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将加快建设铁路客货运“双枢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推进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建设,加快形成12方向“超米字型”高铁网络。实施天河机场扩容工程,建设第三跑道、谋划第四跑道。优化拓展阳逻港江海直达水运航线,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枢纽港。
2023年4月1日,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开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围绕打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则依托阳逻国际港、吴家山铁路基地、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四大物流枢纽港,推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进铁路、机场、港口等枢纽无缝衔接,培育引进更多物流龙头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枢纽功能。
此外,武汉还将高水平建设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深层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三峡船闸累计通过船舶超100万艘次
下一篇:
经济“期中卷”提振发展信心②:在观形辨势中把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