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既有本体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有实践论、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为国民文化凝心铸魂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生动体现。
国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群体基于国家认同在公共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长期影响趋于同化而整合出来的文化完形和精神特质,是由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结构而成的庞大体系。国民文化的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建设强大的国民文化,充分统一和调动国民意志,就能够使固有或潜在的国家硬实力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作为国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宣传、传播渠道,法律、政策和制度,以及文化的生产与分配(包括教育)等转换中介抵达国民文化诸层面并对国民进行教育教化,能够有效地消除社会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认同上的离散性,从而使国民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并逐渐形成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深刻地改变国民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建设国民文化的根本遵循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因素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总是与其国民文化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一个缺乏优秀国民文化的国家,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优越、物质生产如何发达,都难以保持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这一思想始终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管理、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国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九个坚持”“两个结合”“五个方面”“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国情,贴近中国人民实际,为新时代国民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统一国民意志的强大武器
从国家层面而言,没有掌握文化领导权,就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文化领导。“文化领导权”的确立是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教育国民的过程,是“分子式”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发挥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的过程。
文化领导权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如何才能掌握文化领导权并统一国民意志?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国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二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民文化铸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具体到文化领域,应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和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文化涵育、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教育引导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此外,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从而卓有成效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定国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宝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建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得知,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民族国家往往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下来。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诉求多元分化,不同社会思潮激荡交锋,西方意识形态也不断渗透和冲击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因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的文化自信渊源有自,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鞭辟入里地指出,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并自豪地阐述道:“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此外,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与主阵地,国际上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不过,也应看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因此,应着力提升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从而培育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国民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冬林(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编辑:但堂丹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郝薇薇)9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并对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13日中午,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总书记先后到...
据新华社合肥4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李宣良、王经国、王玉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李忠发、郝亚琳)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李忠发)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刘华)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双方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推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