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潭大道,数辆洒水车停在写有“中水回用”的绿色取水栓边取水。来自附近三金潭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通过水带源源不断地装满整辆洒水车,将用于城市道路洒扫。
写有“中水回用”的绿色取水栓。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再生水又叫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2023年,武汉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
武汉,这座两江交汇的“江城”,为何也要重视再生水?
“尽管水系丰富,但水资源总量有限,仅约为长江和汉江过境水量的0.5%。”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有利于优化供水结构、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保障“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助力水生态良性循环
江岸区铁路桥公园,树木青翠,流水潺潺。“公园建好后,我们每天都会来这里锻炼。听说地下有个净水厂,没气味也没噪音,挺意外的。”家住红跃星城小区的王先生说。
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出水口。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进入美景背后隐藏的巨大地下空间,工作人员正在中控室内通过智慧管控平台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大屏幕上,一滴水的“旅程”展现在眼前——经过细格栅、曝气沉砂池、膜格栅、厌氧池等9道工序,污水“变身”为能浇花养鱼的净水,为黄孝河明渠提供生态补水,惠及周边80多万居民。
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为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的重点子项目。
水环境治理项目,水质标准是硬指标。“水厂采用先进的MBR膜处理工艺,过滤孔径仅为0.1μm,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实现出水持续达标排放。”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胡刚介绍。
污水“去污”成了黄孝河明渠的“泉眼”,黑臭水体大“换血”,助力黄孝河水质提升至地表水五类标准。
“采用再生水进行生态补水,保障水体生态流量和流动性。”武汉市水务局污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汉西污水处理厂向机场河生态补水、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向青菱河生态补水、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向沙湖港生态补水……在武汉,用于生态补水的再生水年利用量超过2亿立方米。
少排少取谋求绿色发展
武钢有限钢轧区废水零排放项目现场,废水正汇入收集池,经多道流程后除去了酸、碱、油等污染物,再进行脱盐处理,降低电导率和总硬度,成为品质优良的回用水。
武钢有限钢轧区废水零排放项目。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硅钢废水深度处理、冷轧废水深度处理等系统投运,高浓度的废水也可以得到有效处理,满足了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幅降低吨钢耗新水和吨钢排水。”武钢有限能源环保部水专业组主管贺琨介绍。
放眼整个厂区,工业水输配管网按照“分区运行、分质供水”模式运行,优质水再次回用到冷轧、硅钢、热轧等生产线,低质水则用于厂区焦化、高炉、炼钢、电站等。截至目前,武钢有限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
武钢有限所在的青山区是工业重镇,这里还坐落着一座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8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该厂的尾水水质达标,排入长江并未循环利用。
为了让再生水服务于工业生产,2023年9月,青山北湖流域再生水利用工程(一期)启动建设。该工程南北两线总共建设6.6公里地下压力管道,建成后,北湖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通过新建地下压力管道、提升泵站等设施,输送到青山区3家企业。
“预计每天可提供6.48万立方米再生水。测算下来,每年能减少长江取水量2300余万立方米。”北湖污水处理厂厂长杜旻自豪地说。
节水护水提升利用能力
包括再生水在内,越来越多的非常规水源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校区里,敷设中水管网、屋顶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马路、教学楼冲厕及绿化灌溉用水。
华星光电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景观补水,建成的“雨水花园”是全市工业企业中的“颜值担当”。企业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产生了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效果。
据统计,武汉市现有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项目100余项,基本覆盖工业企业、宾馆饭店、居民小区、机关学校等主要用水行业。
武汉陆续发布《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和《武汉市水平衡测试实施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2024年2月,武汉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当前,武汉正在申报国家推进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目标是在2026年,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勇担使命 奋楫再进发 ——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述评之十一
下一篇:
2024年海峡两岸(湖北)大学生荆楚文化行活动在汉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