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卫星为视角 民生做注脚 五省市党报共同讲述“南水”润民故事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4-12-04 11:07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这一宏大构想。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相隔千里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在一起,构建起新时代中国大水网。

心系这杯“南水”,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丹江口水库。

202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10周年。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省级媒体,湖北日报如何报道这一巨大变化?

2024年9月9日3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9月3日,湖北日报“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全媒体采访启程。10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十堰市出发,兵分两路,深入京津冀豫沿线26个受水城市,联合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等省级党报共同采访,一起出镜,同步发稿,讲述1亿多中国人的“南水”故事,展示一杯“南水”的中国情怀。

截至目前,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共刊发200多篇行进式文图、视频等全媒体报道。《一杯“南水”的中国力量》《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干涸40多年的滹沱河,何以复流》两篇报道被全网置顶推送;#十年来南水北调改变了什么#、#描绘一渠清水北上十年新图景#等微博话题登上热搜;《400多个泉眼复涌!有3000多年历史的百泉湖又活了!》等多个短视频,均有上万网友点赞;发布国际传播产品34条,《香港商报》、中时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卫星高空俯瞰与地面实地踏勘

2024年初,湖北日报相关部门就开始思考南水北调10周年报道怎么做。中间,走访相关单位,问计于专家,报道方案几易其稿。8月中旬,编辑部确定要着眼于展示十年来的变化,来验证这一宏伟工程的伟大意义,最终形成以“卫星为视角、民生为注脚”的全媒体报道方案。

遥感卫星居太空“制高点”,怎么运用这种新报道形式?

前方记者实地踏勘,挑选出变化显著且意义深远的地点;根据这些反馈点位,后方编辑联合高分湖北中心,调取2014年与2024年的卫星影像资料,通过对比图,见证十年巨变。

例如,石家庄市滹沱河的卫星对比图能清晰看到,2014年2月20日,尚未全域复流的滹沱河,藁城段部分河段处于干涸的状态;2024年6月6日,复流新生的滹沱河藁城段,水清岸绿,如诗如画。在同一张拼版图片里,对比相同视角,枯荣之别,显而易见。

一图胜千言。从60万米高空看“南水”北上,10年来丹江口水库和26座受水城市的点位变迁,极具标志性意义。

对比鲜明的回答与水清岸绿的画卷

水,是什么味道?

在这次历时一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的采访中,沿线群众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回答——

以前的水,“又苦又咸”; 现在的水,“既干净又好喝”。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南水”的珍贵。北方用水之难,十堰付出之多,湖北贡献之大,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的确难有如此深切的体会。

曾经,因为缺水,河南省滑县打了4.8万口水井,像针眼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全县;有“中州颐和园”美誉的新乡市百泉湖景区,喷涌了千年的泉眼枯竭,湖中心被用来举办杂技和马术表演;河北省保定市瀑河水库成为庄稼地,“守库人”近20年无水可守……

曾经,因为水质不好,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大流乡连家禽都养不起来;在河北省沧州市,有一种笑叫笑不露齿,因为地下水氟含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容易得氟斑牙……

是“南水”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上述状况。枯竭的泉眼复涌,消失的水稻重现,见底的水库充盈,白洋淀里青头潜鸭遛娃,团城湖里飞走的天鹅回家……我们拍摄下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画面,采访到一个个“南水”的故事。

北上采访期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些鲜活的故事,只有去现场、去乡村、去一线,才能看得见、听得到、弄得懂。

20余年全景扫描与三次南水北调行

一代代湖北日报人不间断地关注、报道南水北调工程,为其倾注了巨大的热忱与心血。20多年来,报社三次组织南水北调大型报道。

2003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之际,报社记者沿线踏访。寻汉江源头,走陕西、湖北,经河南、河北,达天津、北京,采访沿途各地的工程准备情况、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等,对工程进行全景式素描,成为中国走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程的首批记者。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湖北日报再次派出采访团队,从丹江口大坝启程,追逐通水试验的浪头,一路向北,穿中州,跨黄河,越幽燕,抵京城。“汉水北上”系列报道,共计刊发23期、36个版面。

2024年,我们再次从丹江口大坝出发,与奔腾的汉江水同行,从武当山下一路向北。这次,我们和沿途省市党报记者总计行程超过1万公里,在工厂、农村、社区、学校等100多个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场景中,品尝“南水”润民的滋味。

全媒体传播与跨区域联动

从纸媒到全媒体,从线上线下联动到跨区域联动,从本土传播到国际传播,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到一线、涉深水、抓“活鱼”,是用小切口反映时代大主题。

通过系列短视频、微博话题,拎出“爆点”,实现全媒体立体化传播。如短视频《河南濮阳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域覆盖,370万人喝上清甜“南水”》以当地村民视角展开,讲述“南水”到来后,结束了当地村民长期吃苦咸地下水的历史。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全平台播放量达到346万。在河南新乡,报道组拍摄下百泉湖重现“百泉喷涌”的美景;在河北白洋淀,报道组挖掘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快乐遛娃”的细节……

两路记者实地采访的同时,还联合东风商用车、武当山水举办“请你喝一瓶好水”活动。开着十堰造的新款东风商用车,将产自丹江口的1200箱武当山水,送到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市民手中。

采用跨区域联动报道,和沿线省市党报一起,在各自的全媒体矩阵进行充分展示,实现报道在沿途省市的落地,提升了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党媒重大主题报道出圈破圈探寻新路。

大国泱泱,天河浩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条人工“天河”,正日益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希望,“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南水”来之不易,加入到爱水、护水、节水的队伍中来。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作新人出圈 湖北“戏曲大码头”气象勃兴
下一篇: 第十三届服博会将在武汉举行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