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描绘“十一五”蓝图 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17 11:08:00

专题报道一:把科学规划落实到加快发展上

——访市发改委主任周力

本报记者  刘文景

编者按: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市已形成了“提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态势。
  9月10、11日,我市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7位专家举行系列报告会,围绕“十一五”规划的主题,多角度、深层次、广视野、全方位进行了讲座。报告在我市广大干部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引发了多层次的思考,对我市组织“十五”攻坚和“十一五”谋篇大有裨益。为此,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描绘“十一五”蓝图,实现跨越式发展》栏目,陆续刊发记者采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专题报道。

 

  9月12日,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并有效实施我市“十一五”规划,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主任周力。
  “专家们的讲座很精彩,对我市编制和完善‘十一五’规划有很强的指导性,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振奋了精神。”周力开门见山地说。我市编制“十一五”规划从去年4月份启动,目前一个总体规划、45个专题规划正在加紧制订和完善。
  周力说,我市“十一五”计划的战略目标是:把咸宁建成旅游观光休闲中心、武汉经济圈内的后花园、新型生态城市。至2010年,总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长足发展,城乡环境优美,现代生态文明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初步考虑实现的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是: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2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争取达到412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26亿元,年均递增10%,争取达到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650亿元,年均增长15%,争取目标700亿元,年均递增18%。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贯彻如下发展思路:一是生态农业稳市。“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步推进农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绿色企业、特色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生态工业强市。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电力能源、食品加工、新材料新技术”三大基地建设,增强市域经济实力。三是生态旅游活市。要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加快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建设和开发。同时加快包括现代物流、金融、电信、邮电、房地产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生态城镇兴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五是生态环境立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围绕咸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全面发展。
  周力说,发展必须靠项目支撑。目前全市初步纳入“十一五”规划项目库的项目有716个,总投资1397亿,是全省除武汉外最多的城市。关键是要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要加强汇报衔接,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这样,就会使规划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发展上,落实在为咸宁人民造福上。

(《咸宁日报》2005年9月22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二:青山绿水中构建美丽温泉

——访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俞声恒

本报记者   饶 敏

  在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俞声恒的办公室一坐定,他就打开了电脑,让记者看“咸宁生态城市概念规划”设计方案:
  城市的特色:丰富的自然山水、天然的生态城市、独特的温泉小镇。
  城市的形态:在山水中建城市,先保护、改善、提升环境,再进行功能开发。
  城市的规划原则:咸宁目标——山水生态城,片区目标——温泉风情镇,产业项目——温泉度假地。
  温泉的功能设置:通过与自然生态融合,与市区现有功能结合,构筑度假、疗养、休闲、风情娱乐、行政文化、高尚居住、旅游服务“七大中心”……
  俞声恒说:“这是我们委托深圳锦绣时代规划设计公司和上海现代设计公司制作的,既考虑了本地优势资源,又结合了现代时尚的要素,起点高,可操作性强,方案中的许多项目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城市规划一定要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话题转到这次专家讲课上来,俞声恒说,“请来的教授都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听君一席谈,犹如‘洗脑’一般。”
俞声恒说,“十一五规划”是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提出的,过去的城市规划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少有自己的东西。而现在的国民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讲究的是融合、配合、沟通,运用得好,能大大促进土地的利用、产业的发展。
  “省政府已批准我市开展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部门重任在肩,要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城市建设当好‘龙头’。”俞声恒说,以这次专家讲课为起点,我市将重新梳理咸宁城市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战略、空间管制、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等研究,将咸宁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具体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一系列行动中。
  “一个地方没有人才,谈发展是句空话。”俞声恒说,“我们温泉很美,只要我们要下力气整治环境,让本地人留得住,让外地人进得来,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她建设得更美!”

(《咸宁日报》2005年9月24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三: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作用

——访市财政局局长边一山

本报记者 刘文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弥补市场缺陷、调节收入分配、进行综合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完成财政“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编制,日前,记者采访了市财政局局长边一山。
  “地方财政发展战略规划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走势、地方财政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发展形势。”边一山说,“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咸宁“二次创业”、促进经济提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我市财政规划编制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和“二次创业”客观需要,立足财政改革,立足体制创新,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推动咸宁经济提速发展。
  谈到财政收入目标和工作目标,边一山介绍,按照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初步测算,我市GDP年均增幅为9%。预计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5.9亿元,年递增率10%,年均增长12.2%;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亿元,年递增率7%,年均增长10%。工作目标:一是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三是建立职能完备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
  边一山说,“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时逢机遇又面临挑战,承担压力又充满希望。实现财政“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继续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抓好收入征管。积极融入1+8武汉城市经济圈,从中央、省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咸宁;把财源建设的重点放在支持新型工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支持招商引资上;同时,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堵塞征管上的漏洞;二是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扶贫投入;三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行政运转效率;四是不断强化财政监管,严肃各项财经纪律,从源头上堵住增支和损失浪费的漏洞;五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边一山最后说,“承前”才能“启后”。编制“十一五”规划,“十五”期间有些经验值得总结,这就是牢固树立财政与经济共存共荣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生财、聚财、用财”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和更新理财方式,坚持不懈地强化支出管理和财政监督,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参与国民经济分配、调控、监督的重要作用。

(《咸宁日报》2005年9月26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四:建设秀美山川 打造生态城市

——访市林业局局长邹济舟

本报记者 郑福汉 通讯员高建军 林军平

  我市是林业大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林业部门将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参加了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十一五”规划专家讲座后,市林业局长邹济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邹济舟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市林业工作已进入“生态明显改善、产业提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616万亩,林业特色基地260万亩,龙头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外资项目造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山川秀美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616万亩,森林蓄积8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3%,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万亩、83万立方米、3.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全市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竹类面积发展到173万亩,意杨发展到50万亩。我市还先后建成了巨宁集团、晨鸣纸业公司、兴林阻燃板厂、赤壁楚天激光雕刻公司等龙头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
  邹济舟介绍,目前,我市已初步确立了林业“十一五”发展的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四个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的理念;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力争到2010年,建成300万亩竹林、100万亩以意杨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0万亩高效经济林,使林业特色基地发展到500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8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6%,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达到生态市标准,基本实现山川秀美;林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取得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林业产值超大田种植业产值”的目标,把咸宁建成林业强市。
  邹济舟说,专家对我市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是武汉城市圈中最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地方。这对我们林业工作是鼓舞,更是鞭策。今后,我市将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修改、完善林业“十一五”规划,以项目工程为依托,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进林业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坚持依法治林,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坚持科技兴林,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建设生态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咸宁日报》2005年9月27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五:让环保成为经济腾飞的羽翼

——访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阮荣雄

本报记者 李娉   通讯员 唐宁

  9月12日,记者围绕我市邀请国家“十一五”专家进行讲座,以及如何部署落实我市“十一五”环境规划,采访了市环保局局长阮荣雄。
  阮荣雄深有感触地说:“各个领域的规划专家们,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我市发展的优劣势,听后受益匪浅。他们对我市环保现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武汉城市圈中,我市最有希望、也最有条件建设成为生态城市。这与我市环保的‘十一五规划’不谋而合——争取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简单地说,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就是我市‘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阮荣雄说。
他认为,虽然我市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环境质量也还有待稳定,这些都是我们“十一五规划”中要改善的目标。“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重要水体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及声环境的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基本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处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只有实现这个总体规划目标,我们的人居环境才说得上“得到较大改善”,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才算得上“初步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能够实现“十一五”环保规划总体目标,市环保局将层层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同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环境执法力度,以提高环境统一监管能力;在推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工业污染防治当作“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抓紧电力、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污染防治,并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坚决淘汰能物耗高、污染严重而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积极扶持无污染、轻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阮荣雄说,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但环保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我们环保工作者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耐心,将继续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促进我市建设一批高科技、少污染、高效益、低能耗、重复利用率高的工业、生态农业等多种类型的知识经济,为我市经济腾飞添上有力的羽翼。

(《咸宁日报》2005年9月28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六:打响特色品牌  做大产业“蛋糕”

——访市农业局局长汪松林

记者  陈真   通讯员  张才保

  “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深感农业发展责任重大。” 近日,市农业局局长汪松林告诉记者,国家“十一五”专家们的讲座引发了他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汪松林说,“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农业产业化“蛋糕”,推进我市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那么,如何落实这些方针呢?汪松林说,要把特色农业品牌打得更响。特色农业是咸宁的优势,绿色农业是咸宁的名片。要稳步推进“四乡六业”发展,做强做大优势板块和优势农产品基地。
  要把农业产业化“蛋糕”做得更大。要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全的特点,通过整合资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重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指导和协调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培养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和营销大户;通过加强市场营销的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让我市的农产品销向全省、全国。
  要将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到更高。农业要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鼓励土地的合理流转,不断培植种养大户;提高区域化程度,按照“一县一品”的原则,抓好咸安的苗木、嘉鱼的蔬菜、赤壁的猕猴桃、通城的生猪、崇阳的雷竹、通山的水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组织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得更快。通过“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人均增收幅度保持在4%以上。
  要让农业机械化程度更高。“十一五”期末,农机总动力将达到98亿千瓦,各种农业机械达到11万余台,全市“无牛村”要从现在的133个发展到260个,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科技和信息服务。“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十大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训9万人次,累计达到45万人次,力争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

(《咸宁日报》2005年10月8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七: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访市水利局局长熊登赞

本报记者 李娉  通讯员 严潮

  “专家们的讲授,既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又结合我市实际,为我们制定‘十一五’水利规划指明了方向。”谈起“十一五”规划专家讲座的感受,市水利局局长熊登赞感触良多。
  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水利局局长熊登赞。他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该局在编制“十一五”水利规划时,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作为首要原则,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等五个方面同时抓,构筑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系,做到工程单一效益与工程体系整体效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四个结合。
  “正如专家们分析的,良好的基础与自然资源,使得咸宁水利有着绝对的后发优势。”谈到水利局的“十一五”规划,熊登赞娓娓道来。“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部门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认真落实《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水价、基层水利机构和水利企事业单位改革,立足自身职责,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变化,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程建设:一是完善防洪保安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通过积极努力,使大型水库全部达到一类坝工程标准,青山水库基本达到洪水调度自动化;中型水库80%以上达到一类坝工程标准;小型水库全部脱险,一类坝工程数量增加100座。三是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解决20.5万疫区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垸内水利结合灭螺面积3000亩。四是抓好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在发挥河流功能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同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今后五年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五是加紧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争使全市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提高10%,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万亩。
  熊登赞最后说:“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以现代水利拓展造福人类的平台,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新咸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咸宁日报》2005年10月9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八:“发挥好我们的优势”

——访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水林

本报记者 郑福汉

  “受益很多,启发很大!”,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水林谈及听“十一五”规划专家讲座后兴奋地说。他告诉记者,两天时间里他认真听讲,还记下了厚厚的笔记,专家、学者的讲座引发自己的思考很多。
  王水林说,专家、学者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咸宁市的城市定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对我们如何加快发展、提速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王水林说:“咸宁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目前,武汉城市圈建设为咸宁提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咸宁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快、发展得更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
  他认为,我市具有蓄势待发的战略优势,经过40年的努力,我市正经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自然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建市6年来,我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一堤四网为标志的一批重大工程的建成,五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已具有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全市已形成麻棉纺织、森工板材、建筑材料、医药卫材、冶金辅料、涂附磨具、金银首饰、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我市先后吸引了香港华润集团、大升集团、德仁、山东晨鸣、上海绿洲等一批境内外较大集团投资开发,近年仅森工工业就已投入10多亿元,总产值11.55亿元。而以优质苎麻为原料的麻纺加工能力占全省总能力的54.6%,约占全国加工能力的20%。目前,苎麻纺织年生产能力达50万锭,占全市纺织工业的80%。其销售收入、自营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已成为咸宁独具特色的产业。我市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我市山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52.3%,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我市境内有长江水道,京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客运线,106、107国道、京珠高速,这将为我市提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注入强大的活力。
  王水林认为,加快咸宁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积极承接武汉的产业、技术扩散与辐射,并立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防止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进入。同时,加大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尽快将咸宁的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样,咸宁一定会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崭露头角,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咸宁日报》2005年10月10日第一版)

 

专题报道九:围绕生态兴工业

——访市国资委副主任解新平

本报记者  江世栋

  “在发展工业、农业的同时,咸宁生态城市也建起来了,这是让人期待的一天!”日前,谈及对“十一五”规划专家讲座的感受,市国资委副主任解新平激动地对记者说。
  解新平说,咸宁是武汉城市圈唯一具有建设生态城市条件的城市,要把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贯穿于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始终,建成武汉城市圈的大花园和生态前屏,这一定位非常准确。市委、市政府一旦确定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后,规划、方案要做具体,相关工作要抓好落实,一定要走在前面。不然,咸宁就会错失良机。
  在抓工业、农业的同时,怎样建设好生态城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解新平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地方,一定要大力发展工业;但工业的发展要结合生态城市的发展,环保意识要强,污染要小,生态建设要跟上来。当然,完全杜绝工业污染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引进项目时,环保工作要做好,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发展工业要划出一块专门的区域,不破坏山体和植被。工业园厂房之间,要见缝插绿。我市农业已形成了“四乡六业”的特色,要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形成桂花区、楠竹区、茶叶区、苎麻区,让特色更显著。
  解新平告诉记者,过去,国有企业为咸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民营化是主流方向。我市正在加大国有企业尤其是市直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目前,市直24家国有工业企业已有22家完成了改制或正在实施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后,要根据咸宁实际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结合工业发展思路和支柱产业布局,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前景好、效益好的工业项目积极适时地投入国有资本,促进其快速发展。

(《咸宁日报》2005年10月11日第一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五大战略兴咸宁
下一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