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经济工作印象
通城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位的位次要有较大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
★城镇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抓好通城经济开发区二期工程、新城区和杭瑞高速及其连接线的建设,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土地总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风气、社会信用良好,社会秩序稳定。
改造后的玉立大道北段
新落成的县医院门诊楼
工业园区
玉立花园小区
玉立纺织车间
刚刚过去的2006年,通城县经济工作亮点纷呈:投资3500万元的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已经完工,投资6000万元的通泰综合市场即将开工,投资7亿元的建龙钒业已经签约,还有嘉兴昌机械、伟圣电子等一批回归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强劲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财政收入1.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3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29%、22.2%、33.2%、68.7%。该县经济工作经验受到中央和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回归工程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过去成绩来之不易,今后仍需继续努力。通城广大干部群众深深地意识到,尽管“十一五”经济工作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大企业和大项目少,地方可用财力不够。只有正视差距,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实现县域经济新的快速发展。
交通闭塞历来是制约通城发展的大难题,如今,这一难题将迎刃而解。即将开工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依境而过的京珠高速公路构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将通城纳入全国高速公路运输网络,通城与沪杭、广深、京津地区的时距将大大缩短,时效将大大提高。依托大交通的建设,新一届县委提出大招商、大产业、大园区的发展思路,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在支柱产业上,通城将引导涂附磨具、云母绝缘材料、制药、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四大产业向“高、精、尖、专”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在5年里,将通城打造成武汉光谷的电子信息材料供应基地、湖北较大的医药生产基地、中国涂附磨具之乡、亚洲最大的云母绝缘材料基地。
在招商引资上,通城坚持以回归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今后,该县将回归工程阵地从广深地区扩展到沪、杭、京、汉地区,将招商对象从企业界扩展到商业、行政、学术界,扩展到与通城籍打工人员有业务联系的外地老板,力争五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由现在的42家发展到120家。
在工业园区上,通城将启动并完成二期建设工程,在现有的“一纵”基础上建设“两纵四区”,即以玉立大道、工业大道为轴,建设涂附磨具、福人药业、电子材料、纺织服装四个工业小区,逐步扩大园区面积、提升园区质量,形成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特色产业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大产业大园区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张大乐 陈新)
咸宁新闻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市领导批示晚报反映的民声民意
下一篇:
崇阳县经济工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