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咸宁市文化体育局局长王胜红
□记者 夏咸芳
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提升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似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呢?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市文化体育局局长王胜红。
更新市区文化设施
人类进入新世纪,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单纯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观赏,逐步转为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民族风情和风俗及自然风光的体验。王胜红认为,从我市目前的状况来看,无论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从文化旅游的需要来看,市区文化设施已严重落后,不少游客到了咸宁温泉,无处感受文化,无处体验文化。他表示,咸宁旅游业要发展,首先必须加快市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建设新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代表咸宁最高水平的专业文艺院团,围绕旅游,以文化助阵,发展表演、娱乐、会展、康体、养生等文化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他介绍,不少发达地区在开发当地旅游业时,都把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营造浓厚的地方文化活动氛围,营造现代文化消费氛围放在首要位置,事实证明,这些都成了该地区成功开发当地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之一。
发展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
王胜红认为,咸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气候宜人,泉温洞奇,山青水秀,竹林成片,桂花飘香,最适宜发展为旅游观光之地和旅游休闲之地。他表示,可以根据时节更替及景色的变换,从时序上衔接、空间上呼应、优势上互补,重点设计、开发以市区为中心的温泉---九宫山游线和温泉----赤壁游线,形成稳定的2日游、3日游市场。
此外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协作 ,采取土地划拨或成本价提供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根据我市现有的旅游资源,打造我市的六大主题公园,即以温泉谷为核心的“温泉文化”、以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为核心的“潜山森林体育”、以星星竹海、随阳竹海为依托的“楠竹”、以桂花镇、路口镇为依托的“桂花”和“赤壁之战”、“九宫山”等主题公园,让游客“一见钟情”,产生正面晕轮效应。
认准品牌 打响品牌
咸宁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景色迷人的星星竹海、桂花观赏园,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九宫山和称誉中外的赤壁古战场, 有中南明珠陆水湖和巧夺天工的太乙洞, 有北伐战争纪念地汀泗桥和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墓,还有可治疗多种疾病的温泉。
为了把咸宁的旅游有效地推介出去,我市曾经办过“茶文化节”、“桂文化节”、“竹文化节”和“螃蟹节”;赤壁、通山也办过旅游节庆。但实事求是的讲,政府出钱多,市场融资少,成本高,收益低,没有叫响全国、全球。王胜红表示,举办这种特色节庆活动,应形成制度,形成品牌,认准一个,打响一个。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世界。经验和规律表明:一个城市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办好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才能形成聚焦效应。地方旅游节庆不能老变,但要创新。
咸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咸宁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潜力如此之大,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对此王胜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一些人对旅游业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到位和市场形象定位不准确,使旅游业在促进地方发展和人文素质提高等方面一线串珠、一举多得的战略支点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其具体表现在: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步伐过慢;各旅游景点(区)建设水平和档次较低,规划引导不够;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玩)六要素关联度不紧,尚未形成产业链、增值链,延长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比较困难;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旅游产品和服务单调、单一、乏味,是留不住过夜客,吸引不了回头客的主要原因;机制不活、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景区(点)发展。
着力打造 重点宣传
王胜红认为,要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首先应对我市旅游市场形象进行统一的策划、包装、营销及宣传,在国家媒体上策划开展咸宁旅游形象口号,旅游标志征集活动,以吸引全社会、全世界关心我市旅游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咸宁旅游;同时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旅游业在产业结构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建立旅游业发展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处处是景点、人人懂旅游”的良好氛围,同时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咸宁独特的旅游市场形象,才能彻底的打开我市的旅游市场。
他建议,重新修编《咸宁市旅游业规划》,更新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刻录成中、英、日、韩四合一版本的DVD光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真正体现旅游企业与游客的实时交流与互动。
编辑:yourui
上一篇: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弟弟
下一篇:
李享生:我与杨根思在朝鲜战场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