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支撑咸宁绿色崛起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12-19 21:12:00

  近几年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进“双创”工作,努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战略。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科技创新已成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

  201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9家,2016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突破150家,是2011年底数量(11家)的13.6倍。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326.96亿元,实现增加值85.96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5%。预计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100亿元左右,是2011年底(22.86亿元)的4.4倍;占GDP的比重8.9%,比2011年底(3.5%)提高了6.4个百分点。

  

  湖北省暨咸宁市2016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温泉召开

  

  副市长何志雄(中)、局长刘智毅(左)在企业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12月7日,咸宁市创新创业大讲堂开讲,图为党组书记刘宁主持启动仪式

  

  喜玛拉雅光电科技公司运用科技手段检验产品

  ● 政策引领

  科技创新风生水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咸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咸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

  成功举办“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授牌仪式暨香城泉都——中国·湖北咸宁科技招商推介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湖北省科技成果推介暨咸宁市政产学研合作签约会、湖北省2016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等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在政策引领下,咸宁科技创新风生水起。

  在咸宁高新区内的湖北奥瑞金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仙超拿起一个250毫升容量的纤体铝罐说:咸宁工厂的厉害之处在于科技含量,这个铝罐就是独门绝技。

  过去,高档饮料倾向选择螺旋盖的铝罐,但这种铝罐由于密封技术达不到,只能依赖进口。如今,经过企业技术攻关,这一国内最新的铝罐只在咸宁生产,而且铝罐重量仅23克,比普通铝罐轻了近一半。预计明年年产值超过40亿元。

  湖北瀛通电子通过了SONY——GP环境物质管理体系认证、LS09001、LS01400、ROHS体系认证、产品3C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7项目,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500万项目资金,率先在全市重大专项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近年来,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专利数成倍增长。2016年全年全市专利申请将突破2000件,是2011年底(606件)的3.3倍;专利授权1000件,是2011年底(309件)的3.2倍。

  2012年以来,全市专利申请6800件,是“十一五”时期的3.9倍;专利授权3106件,是“十一五”时期的5.2倍。

  目前,咸安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区;赤壁市获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市;通城县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家,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35家。

  今年,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咸宁市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了“双创”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了顶层设计。市科技局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壮大载体

  高新技术企业成倍增长

  201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大决策,并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抓创建工作。创建专班按照创建要求和时间节点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我市以创建高新区为载体,推动本土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2016年,我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0家,其中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3家,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7家。截至目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的有68家企业,其中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53家,复审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15家,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50家(近乎2012年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7倍),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100家,纳入高新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240家。

  预计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100亿元左右,是2011年底(22.86亿元)的4.4倍;占GDP的比重8.9%,比2011年底(3.5%)提高了6.4个百分点。

  国务院领导、科技部领导、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我市高新区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16年3月17日,科技部领导和专家组一行9人对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进行“以升促建”调研。科技部领导和专家组对咸宁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申报材料已经报国家科技部、发改委、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四部门会审。

  赤壁市、通城县经开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 搭建平台

  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企业和个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我市设立2.1亿元创业扶持基金,建设25个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3家,孵化创业实体3600余个,使创新创业成为咸宁发展的支撑点。

  以光谷南·科技城为依托,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大力构建众创空间。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培育光谷南科技城、咸宁市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我市光谷南科技城、赤壁绿购网、咸宁市众创空间“i创·梦工厂”等3家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创新创业人才超市即将投入运营。

  2015年,建成天助网咸宁总部创业基地、咸宁职教集团“i创·梦工厂”等孵化器(创业基地)8个。2016年,组织通山县电商创业创新基地孵化器、赤壁青年创业园2家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科技学院敏行众创空间、湖北金宁香城众创空间、光谷南创业咖啡、津晶城科技园创客1号等4家众创空间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已经申报至科技部,正待专家评审。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科技孵化器成功入驻咸宁。

  依托我市重点行业和重要企业,以校企合作、共建等方式,强化科技资源整合,着力推进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

  成立咸宁首家产业创新联盟——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技术联盟,联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3项,为企业特定制作驱动器、电压控制系统等设备20项,先后为咸宁市多家机电企业培训技术骨干49人次,技术工人282人次。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0家,市级产业研究院7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家,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框架初成体系。

  ● 促进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全市科技部门立足咸宁的发展实际,积极为企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进行产学研合作。

  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等38家企业与清华大学等30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清华大学车载燃料电池研究院项目进展顺利。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大学也纷纷来咸与企业联姻。目前,我市的重点企业基本上全部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2016年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50项,是2011年底的5倍。2011年底以来,全市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185项,是2008-2011年总和的4.6倍;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4项,是2008-2011年总和的2.7倍;登记技术合同41.94亿元,是2008-2011年的近50倍。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2015-2016年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8个,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5000万元。

  同时,科技局提升惠农惠民服务,加大科技推广,科技强农。

  今年,市科技局选派35名科技人员到通城、通山和崇阳提供科技服务。科技人才深入“三区”一线, 围绕油茶、林果、茶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中药材料、陶瓷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5万余户,引进转化应用新技术15项,引进资金100余万元,培养本土技术骨干200余人,培养致富能手1500余人,帮助全市特色产业增收3000余万元,达到了“派一人、抓一镇、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自2011年以来,我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042人次(其中省级10人次,市级153名人次,县级879人次),组织了500多场次技术培训,服务农民近10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8万余份。狠抓了农作物的良种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优质水果繁育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应用,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700多项,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59项,带动本地农民5万人就业,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程灿)

  相关链接

  “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怎么干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明显聚集、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基本建成与咸宁产业体系相融合,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明显进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十三五”时期,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达到5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20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登记各类科技成果300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家,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到 2020年,全市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 600亿元,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13%左右。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增长,“三品”占比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个,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人,带动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0户。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围绕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攻克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工业“三废”达标排放。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引进和创建一批科技创业投资、科技投资担保和科技保险机构,形成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总体部署

  “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按照“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类平台、四大工程”的思路进行部署:

  围绕一个中心: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以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围绕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放创新、科技服务创新,形成系统完备、特点突出、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突出两个重点: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政策引导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因素,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设三类平台:加快推进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实施四大工程: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以创建国家级咸宁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实施“创新创业服务工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实施“科技金融工程”,多措并举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实施工业崛起战略(第四季度)督办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