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绿色能量
如今,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开始“住”上我市一些贫困户的屋顶,既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让他们有了脱贫的希望,又产生了环保效益。
4月11日,记者采访了国网咸宁供电公司,看光伏发电如何为精准扶贫注入绿色能量。
一个贫困村的绿色嬗变
“真没想到,只要安装一个光伏发电板,就能坐在家里赚钱了。”日前,在赤壁市中伙铺镇董家岭村,村民何庭辉说起自家屋旁晃亮的光伏发电板,满脸笑容。他身后的电表箱里,一个个数字不停地闪烁跳跃着,实时记录着这个小型光伏发电站的发电量。
何庭辉给来访的国网赤壁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光伏发电站于去年12月20日并网发电,每月可以带来几百元收入。这让原本靠种菜、打零工艰难生活的何庭辉和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什么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具有无噪声、低污染、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等优点,属于国家鼓励的绿色能源项目。
光伏项目不仅能实现村民免费用电,而且还能将发电收益直接用于帮扶贫困人口,实现由一次性帮扶向持续性保障的转变,为农村贫困家庭建立绿色稳定的收入来源,打造全新的扶贫模式。
“建立光伏发电站,投资少、见效快、零风险,既安全稳妥,又能切实保障贫困户收益。”该村党支部书记雷秋林说,村里有18户贫困户,每户是3千瓦的电量,每个贫困户一年的增收可达到六到七千元,村里一年可以增收六到七万。目前总发电量约7255千瓦时,创收约2888元(不含国家补助)。
为保证光伏发电站的稳定运作和村里的电能质量,国网供电公司赤壁公司主动对接项目,了解项目建设需求,为该村新增一台容量为200千伏安的变压器,迁改线路1.1公里,提供了良好的供电服务。
因此,村民何庭辉跟其他村民一样,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
光伏扶贫项目遍地开花
其实,董家岭村只是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光伏扶贫项目的一个缩影。
在通城,为了使贫穷农户尽快走上小康之路,国网通城县供电公司采取自筹和主动与政府对接的办法,争取扶贫项目资金80余万元,在黄袍山区大埚、望湖、雷吼三个行政村的移民安置点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以助农户增收。
经过论证,该公司在当地精心选址13个采光点,总装机容量130千瓦。黄袍山区地处山尖日照充足处,预计月发电量为11700千瓦时,仅此一项将使当地3000余户群众,每年户增500余元。
在咸安,大幕乡泉山口村建成了最大功率达300千瓦太阳能分布式发电站。“我们村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造成人员严重老龄化,近十年来,可苦了我们啦。”村支部书记程新武看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感慨道。
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泉山口村争取到了光伏发电这一新兴的“输血型”扶贫项目,一年发电收入可达到38万元,带动泉山口村老百姓47户发家致富。
光伏发电项目在我市遍地开花。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备案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606兆瓦,全部建成后年产值约1.31亿元。
与此同时,国网咸宁供电公司也在马不停蹄地开展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和并网管理工作。
“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光伏发电项目安装调试完成一个,我们就并入电网一个,以早日为老百姓带来收益。”国网咸安公司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副总经理吴亚锋坚定地说,“这样通过产业扶贫,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让老百姓真正拔去‘穷根’。”
光伏梦想照亮绿色生活
据了解,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不仅能助力精准扶贫,它的价值还主要体现在环保示范效应,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如果你开了一盏灯,就必然有人在某个地方加了一铲煤。”这是对传统发电体系的形象解读。目前绝大多数电能是利用煤炭、燃料进行火力发电获得,这种传统的发电方式稳定可靠,但受制于资源存量,且易对环境造成破坏。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对于大气造成的污染,尤其是碳排放和粉尘都不可避免。虽然可以设法降低,但却无法根本解决。
而太阳能作为目前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被推广利用起来,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光伏发电。
据统计,安装1千瓦光伏发电系统,1年可发出1200度电,可减少煤炭(标准煤)使用量约400千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吨。形象地说,安装1平米太阳能光伏组件约相当于造林100平米。
因此,近年来,国网咸宁供电公司也在不断推进电能替代,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主动上门对接光伏安装公司,从现场勘查、接入方案的制定和审查、并网验收等实行“一站式”服务,并结合电网发展合理安排调整规划,全方位满足光伏产业发展需求。
而对于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该公司更是主动对接,在项目并网、接入及后期运行服务工作下硬功夫,力争尽快为贫困家庭带去收益。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光伏发电走进我市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以及贫困户,照亮了他们的生活。(文/咸宁日报记者 赵晓丽 图/咸宁日报记者 袁灿 通讯员 任圆 桂丽娟 石玉凌风)
编辑:yangw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