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心花坛改造基本完工,欢迎咸宁人前来验收……
19日晚,镇守温泉中心花坛近30年的“温泉ⅠⅡ回”电杆被供电工人缓缓吊装,迁出闹市。至此,历时6个月的温泉中心花坛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完工。
中心花坛是咸宁市区商业中心的代名词,周边中百仓储、沃尔玛购物广场、中辉国际、光谷广场、中商百货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林立。
由于商业密集,人流车流汇聚,导致区域交通不畅、立面路面杂乱、电线电缆密布。
去年,市政府将中心花坛综合改造纳入年度十件实事,并于2016年12月正式启动。
中心花坛改造内容包括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和新增加的强电入地三个部分。
市政道路的主要建设内容是:淦河大道与温泉路交叉口改造、桂花街与温泉路交叉口拓宽改造、温泉路(淦河大道-温泉路)的道路刷黑整治及瑞融路贯通至幸福路的微循环道路改造等,改造长度约9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
园林绿化的主要建设内容是:花坛改造提升及渠化岛、分隔带建设等,总面积约3140平方米;
强电入地主要建设内容是:2100米强电入地管道(含弱电管入地)、30盏路灯、人行道破损修复和管线迁改等。
目前,三项工程基本完工。
比较改造之前,中心花坛直径减小,交叉口由丁字路口变为十字路口,环岛车道由2个增至4个,使行车更加顺畅;增设4个方向渠化导流岛及西北方向渠化分隔带,引导车流规范行车,提升了路口绿化景观效果;拓展交叉口路面宽度,增加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加快车流分流;瑞融路贯通至幸福路,疏散温泉路车流,完善交通路网微循环系统;通过规范广告牌、迁移杆线和道路两旁建筑物立面改造,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据悉,在中心花坛改造区域路面第二层沥青铺设完成之后,城管、交警等部门将优化交通设施,加大管理力度,疏通道路、规范停车,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好的出行环境。
此外,根据规划,中心花坛交叉口范围内还将增设人行道护栏,在温泉路(淦河大道—桂花路段)增设中央分隔护栏;同时在原市委小车队规划建设停车场(其中地上一层、地下二层),预计可增加300余个社会停车位。
温泉中心花坛这样改造,您是否满意?
【重磅策划】
6代人,告诉你中心花坛60年的变迁
跨越时空的10张温泉花坛老照片,看看有没有你的影子……
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触动你心底最软处的回忆。
中心花坛,是咸宁绕不开的地理标志。
中心花坛,曾经珍藏在每一个家庭的相册里。
中心花坛,陪我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这里,留下了无数光影之间的欢乐。
花坛改造全面完工之际,本报特意邀请了出生于上世纪1940—1990年代的6位市民,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花坛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一个交叉路口树立起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和语录石碑,划定了温泉的中心。阮家茂摄
上世纪70年代,因为种了一片松柏林,花坛已经称为“花坛”。阮家茂摄
上世纪90年代,盛装迎接鄂东南茶叶展销会的中心花坛。阮家茂摄
改造前的中心花坛。 杜义力摄于2008年10月28日
改造后的中心花坛。赵忠志摄于2017年5月19日
出生于9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陈茜:那些和大老虎有关的日子
人物简介:咸宁人,90后的出生年龄是个可以理解的谜。
(1997年生日时拍摄于花坛游乐区)
这只可爱憨厚的绒毛电动大老虎,是不是勾起了很多在温泉长大的90后的记忆?
当年花上一块钱坐上去,在清脆动听的儿歌声中,大老虎慢慢踱步,儿时的你坐在大老虎的背上,感受着这份快乐,是不是感觉瞬间已经拥有了全世界?
90后美女陈茜,就拥有一段这样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陈茜家住岔路口附近的原建材局职工家属区。那时,温泉并没有什么儿童娱乐场所可供选择,于是花坛的小小游乐区就成了家人带陈茜去的最多的地方。
“我记得那里有假山,几大块模样奇怪的石头堆积在那里”,陈茜说,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次妈妈花一块钱,接下来的5分钟时间,小游乐区里那只可爱的大老虎就属于她了。被妈妈抱上去,有模有样地牵着绳子,还会胡乱嚷嚷着“驾,驾”,虽然大老虎走得很笨拙,但是对陈茜来说,这已经是儿时最快乐的记忆之一。
当时胶卷相机已经不算新鲜物件,陈茜的爸爸经常会给她拍点照片。这张照片就是陈茜生日时留下的美好记忆。
“每到周末小学放假后,我就要爸爸妈妈带我去骑大老虎”,宝贝女儿的这个要求,几乎没有被拒绝过。陈茜还记得当时从岔路口到花坛的还是水泥路,“灰很多,有时车子一过就会卷起来一大片灰,我和妈妈赶紧往边上躲”。
长大一些之后,大老虎显然已经不再是陈茜的“菜”了。十岁生日时,妈妈在温泉商场花了35块钱给她买了一双溜冰鞋作为生日礼物。“温泉商场的柜台很高,差不多要踮脚才能看到里面”,从高高的柜台后面递出来的溜冰鞋,开启了陈茜新的快乐。
如获至宝的陈茜开始了一段跌跌撞撞的生涯。“花坛里面有一块水泥地可以溜旱冰,但是每次人太多,我都怕撞到,一次都没敢在花坛里面溜冰”,拎着溜冰鞋在花坛边观望了一次又一次,陈茜只好和小伙伴们去另一个有些远的地方。陈茜说,已经过去快20年了,这双溜冰鞋也还一直保存在她的柜子里。
大学毕业后,陈茜曾在花坛附近的一家单位上班,灰土飞扬的水泥路早就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面,游乐园区也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回到家里打开储物盒时,已经陈旧的溜冰鞋和泛黄的骑大老虎照片会让她又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如今,为了自己的梦想,陈茜离职去武汉学习,回温泉和朋友们小聚时有时还会经过中心花坛,改造之后焕然一新的花坛已经和以往大不一样,望着车窗外全新的花坛,她还会时不时如电影般在脑海里回忆起那些儿时的画面,想起那只眼睛好像还会一闪一闪的大老虎……
出生于8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周幸:花坛是记忆里的街心公园
人物简介:1988年出生,咸宁人,现居重庆。
(周幸和爸爸、妈妈、姐姐一家人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花坛前)
“我儿时的很多回忆,都和中心花坛有关。”
80后的周幸,温泉出生,温泉长大,儿时的家就在中心花坛边上。在外工作的她,一说起家乡,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中心花坛一带的景貌。
对于周幸来说,中心花坛就是一个街心公园,它总是热情的张开手欢迎人们。“小时候我经常在里面玩耍。原先花坛里有个水池,里面还有假山,后来装了音乐喷泉。我和同学在水池里捞过小鱼苗,清理水池的时候水放得很浅,我们也曾经挽起裤脚进去踩水玩。每逢重大节庆活动,这里总会妆点一番,摆上鲜花、扎上装饰品,很多人都会跑来合影留念。”
周幸回忆说,那个时候温泉很小,也没有什么地方玩,中心花坛只用下楼过个街就到了,因此经常会去逛逛。有时候表姐妹几个约在花坛里做游戏,妈妈在这里教自己认花草树木,过年的全家福都会选择在花坛拍,这里是大家的游乐园、植物园。
最让周幸难忘的是,有一年夏天咸宁发地震,中心花坛成了临时的避难场所,周边的居民都在这里临时居住。“我记得当时用那种红蓝白条纹的防雨布搭了很多帐篷,大家都把竹床搬到花坛,用饭盒打饭吃饭。虽然我只住了几天就被送到了乡下亲戚家,但对那几天的生活感到特别新鲜。”周幸说,相比起大人的担忧恐慌和彻夜难眠,年幼的孩子们还不知道恐惧,反而对这种街坊邻居亲密相处的方式记忆深刻。
“以前的花坛是开放的,是一个人与环境、人与人交流的场所。不记得是读小学还是初中时,花坛又改造了一次,装了不锈钢围栏,里面添置了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一开始去的人很多,后来也慢慢变少。当我离开咸宁时,花坛已经很少有人进去了。”在外地读大学时,周幸回家的次数有限,参加工作后就更少了。
她说,每次回来都觉得咸宁变样了,有时候回家看到被车水马龙包围的中心花坛,空荡荡、冷清清,感觉有点失落。以前这里就是城市的中心,现在城市慢慢扩大,中心不再只有一个。中心花坛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街心公园供人们休憩,但是现在城区多了潜山森林公园、十六潭公园、人民广场,大家休闲有了更多的去处。
出生于7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陈晖:城市的记忆值得保留
人物简介: 1976年出生,武汉人,现居武汉。
(30多年前,戴着大檐帽的陈晖在花坛前留影一脸笑容)
这是一张30多年前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叫陈晖,1976年出生,武汉人,就是照片里带着军帽的小男孩。
那一年,陈晖10来岁,当兵的小舅舅复员回家,陈晖跟着父母到温泉来探亲时拍下这张照片。陈晖说,那个时候最流行穿军装,戴大檐帽,舅舅给他带了一顶军帽,拍照时特地戴上,特别神气。照片的背景是中心花坛,依稀还可看到当年的温泉商场。“这应该是我记忆里第一次看到中心花坛,当时温泉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我的外公就在正对花坛的温泉商场上班,这些都是温泉的老地标。”陈晖说,因为有亲人在温泉,他时常会来探亲,也在花坛留下过不少照片。
说起每次探亲的印象,陈晖表示:“每次来温泉,除了大家一起聚餐外,还有几个‘固定项目’,爬爬潜山、香吾山,河边散散步,到中心花坛逛逛。温泉城区不大,小而精致。”虽然不是咸宁人,陈晖却对这里了如指掌,也充满了回忆。在他和亲戚的相册里,有好几张以中心花坛为背景的照片。可以看到中心花坛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还能看到最初照片里那个站在围栏上才和舅舅一般高的孩子,慢慢长大、成年。
“上个月我来温泉就看到中心花坛在进行新的改造,这一次改变蛮大的,挺漂亮的。”陈晖说,对于他这个武汉人来说,中心花坛都是一个珍贵的记忆,更不用说对于咸宁人,花坛的意义有多重要。“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值得保留的,中心花坛的改造保留了城市的记忆,也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挺好。下次我来温泉,有机会再和它合个影。”
出生于6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钱桂芳:第一份工作就在花坛边
人物简介: 1962年出生,现居咸安。
(26年前,钱桂芳一家人在花坛留影)
“90年代初的那几年,我的工作单位就在花坛边上,现在有时经过那里,还会想起当年的情景。”提及花坛回忆,50多岁的咸安居民钱桂芳很快就想起了当年的时光。
上世纪90年代初,怀揣着美好的“进城”愿望,在咸安马桥当村妇联主任的钱桂芳经人介绍,来到原工行温泉办事处花坛储蓄所上班,当起了一名临时工。
储蓄所原址位于现在的中辉国际大厦一带,一楼是营业场所,单位领导把楼上一间闲置的空房子临时分给钱桂芳居住。带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钱桂芳在原工行储蓄所工作、居住,一干就是好几年。
“最初工资是每月45块钱,后来慢慢加到100多块钱”,钱桂芳说,当时工资微薄,两个女儿正在读书开支较大,爱人在广东打工收入也不高,一家人过得不宽裕,倒也其乐融融。
周末时,钱桂芳会带着女儿到数步之遥的花坛逛一下。儿童游乐区是女儿最喜欢的地方,看着她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所有工作生活上的疲惫都会消散一空。当然,花几块钱请花坛照相馆师傅给孩子照相,也成了钱桂芳经常做的事情,所以也留下了不少照片。
“早年间花坛旁边哪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印象最深的只有温泉商场,那时候就相当于是温泉的购物天堂了”。钱桂芳说,当时也会带着女儿逛商城,一般也只是给孩子买点衣服或者小玩具,却总是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买点东西。
后来,钱桂芳调到了咸安工行,搬家之后离开了花坛。在钱桂芳的记忆里,跟如今相比,当年花坛的周边环境差不多可以用破旧来形容。“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几乎是一年一个样”。
50多岁的钱桂芳已经退休在家,两个女儿都已成家。每天下午,钱桂芳去幼儿园接外孙女时,都要经过花坛,有时兴起,还会指着记忆里那一片熟悉的地方,给5岁的外孙女讲述外婆年轻时候的故事。
出生于5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杨建新:我拍过不下5万张“花坛照”
人物简介: 1954年出生,咸宁人,现居温泉城区。
(20年前,杨建新给儿子拍的花坛夜景照)
在很多老温泉人的相册里,总有一张以中心花坛为背景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人物不同、场景相似,可能很多还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就是曾在中心花坛旁经营照相馆几十年的杨建新。
30多年来,杨建新拍摄了成千上万张以花坛为背景的照片,他透过取景框定格了一张张笑脸,也记录下花坛一次次的变化。
“我1980年开始到国营照相馆给人拍照片。”今年63岁的杨建新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他说,自已在咸安西大街长大,孩童里也曾到温泉来玩,当时温泉只有三条街,一条通往195医院,一条通往月亮湾,一条通往岔路口,三条街在中心花坛汇合,这里就是城区最繁华的地方。下放回来后,他工作之余也会到花坛散散步,“那个时候的中心花坛有个小水池,种了一些树,我记得旁边还有个碑,刻着毛主席语录。”杨建新回忆说,“每当咸宁地区(时称)有节庆活动的时候,就会在花坛放焰火,晚上这里也有不少人散步闲逛。”
那个年代,有相机的家庭不多,逢年过节人们会到国营照相馆照几张相。需要出外景的话,一号桥、中心花坛就是首选。1988年,国营照相馆搬到中心花坛路边,花坛成为外景的主要取景地。那几年,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照相的人也非常多。国营照相馆改革承包后,杨建新比之前更加繁忙,白天拍照晚上冲印,经常忙碌到晚上9点才下班。
在杨建新的镜头里,花坛总是在不断变化,立过假山、铺过草坪、种过鲜花、装过喷泉……花坛前拍照的人们形象也在不断变化,从中山装到西装,从黑长直到大波浪,从的确良衬衫到汗衫T恤……唯一不变的是人们面对镜头的笑脸,快乐洋溢在一张张全家福、情侣照、周岁照中,而花坛则默默的“甘当配角”,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底色。30年左右的拍照时光,略一估算,杨建新大概拍了不下5万张“花坛照”,这些照片很多都还保留在各位市民珍藏的相册里。
杨建新也为儿子拍下不少“花坛照”。在一张约20年前的夜景照里,杨建新十来岁的儿子坐在花坛水池边,当时新建的喷泉在灯光的映照下十分摩登和美丽。
时代的脚步走得飞快。几十年前,胶片相机对一个家庭来说还算是奢侈品,几十年后,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常用电子产品,一家家影楼也围绕着花坛开起来了,老式照相馆似乎像杨建新一样,到了“退休”的年龄。如今,杨建新在家安享晚年,含饴弄孙,闲暇时种种菜,喝喝茶。谈到目前改造一新的中心花坛,杨建新说,很漂亮,改造后路面也宽了很多,这里还是最热闹的老城区。
任岁月改变,花坛依然静静伫立在哪儿,成为了一个地标,一个城市的符号。
出生于40年代市民的“花坛记忆”
汤东松:退伍老兵感慨日子越来越好
人物简介:1947年出生,1986年部队转业到温泉工作,现已退休。
(25年前,汤东松和女儿在花坛前留影)
已经退休10年的汤东松面色红润,接受记者采访时,声如洪钟,条理清晰,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已经70岁的老人。
汤东松是嘉鱼人,在原隶属北海舰队的海军航空兵部队驻冀某部服役,1986年,在“裁军百万”的大背景下,汤东松结束23年的戎马生涯,以团职干部身份转业到咸宁,被安排到原咸宁地区工业交通技工学校工作。
“那时候条件很差,整个温泉城区可能不到10万人,中心花坛就是城区的中心部位”,汤东松说,当时仅有的两条公交线1路和2路都是以花坛为起点(终点),公交车少,而且车况差,晴天时跑起来路面窜起一片灰尘。
这张照片,是1992年拍摄的,汤东松带着8岁的女儿在花坛请照相馆师傅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纪念照。画面可以看到,当年最高档的温泉商场外观已经装修一新。汤东松说,最初温泉商场一楼还卖蔬菜、鱼肉等农产品,二楼到四楼卖日用百货等商品。后来一楼的农产品才转移到如今的温泉集贸市场一带。
汤东松说,附近原来还有一个供销商场,但是规模很小,“跟温泉商场没得比”。
回忆起花坛周边当年情况,汤东松一一道来:旁边有原卫校旧址、中心医院旧址、地区印刷厂旧址,如今建行那一排楼面都是家具城,有些温泉市民已经不再满足于请木匠打家具,购买新颖时尚的家具也慢慢成了许多家庭的选择。
2007年,汤东松开启了幸福的退休模式,闲不住的他经常还会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花坛如今的变化日新月异,周边的高楼大厦林立,跟他30年前来温泉时已经截然不同。汤东松说:“时代在不断进步,咸宁的发展变化很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文字采写:香城都市报记者 程昌宗 周萱 镇强 策划:向东宁)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共商共建共享 协力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