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800年“传奇”古樟:一树成林又成景 两族传爱又传情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8-05-31 08:55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关 

  

  

  

  

  初夏雨后的清晨,车子飞驰过高速公路后转向乡间小路,颠簸之中绕过山绕过河,历经两个小时,终于目睹了听闻已久的一棵800余年古樟树的飒爽英姿和风华传奇。

  身高29米,胸围7.35米,冠幅30米……在通山县洪港镇车田村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塘前,800余岁的香樟树凭着傲人的“体检表”,被林业专家认定为正值壮年时期,依然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800余年香樟古树不仅独木成林、独自成景,而且因见证变迁、故事传奇而受到当地两族村民接力齐心保护和敬仰传承,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古樟景:

  独木成林,独自成景

  

  5月上旬的清晨,雨后的乡村格外清新、宁静。记者在洪港镇车田村见到了这棵历经800余年风雨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古樟树,让人不禁感受到岁月的悠长和生命的热度。

  抬头仰望参天古樟树,主干威武挺立,密叶青翠欲滴,29米的树高和30米的冠幅让人犹如置身于绿色苍穹之下,领略着独树成林的风光和景色,享受着樟树特有的清雅和淡香。不仅如此,古树上还长了不少附生植物,如苔藓、蕨类等等,枝叶间还有鸟类栖息,无不让人感受到古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在古樟树旁边,一栋新建不久的独栋楼房尤为惹眼,此树管护人王龙就住在此处。王龙介绍,他今年47岁,小时候此树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小伙伴们经常在树下游戏玩耍,不过却很少爬上树,因为在当地村民心目中,这棵树一直就是“风水宝树”。

  据介绍,古树一年四季多姿多彩。春天,新叶吐绿,青翠欲滴,令人心醉。夏天,成百上千的鸟儿来此栖息繁衍,鸟语声声,热闹非凡。秋天,绿叶与黄、红树叶交相辉映,犹有“层林尽染”之感,几里之外都能领略她的风采。冬天,白雪洒在树上,压在枝条,更显得苍郁古朴,雄浑擎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棵树树根大面积裸露在外,且倾斜严重。为保护古树,村民们合力将古树培土两米多高,促进古树拥有更充足的养分和更稳定的生长。近几年,古树名声在外,每年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前来观赏。”采访中,王龙向记者娓娓道来香樟树背后的故事,诉说着村民齐心护树的点点滴滴。

  通山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股长张毅告诉记者,2003年,全国第一轮古树名木普查时,就将此树登记为国家一级古树。2012年,通山县林业局对古樟树加装铁围栏进行保护,避免人为或牲畜损坏。2017年,全国第二轮古树名木普查时,经林业工程师现场勘查,此树树高29米,冠幅30米,胸围7.35米,树龄800年,为通山县最大的樟树,现已纳入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

  

  古樟史:

  吴家三贵,返乡栽树

  

  800余岁的古樟树不仅独木成景,而且还有一段穿越时空的传奇佳话。

  生于长于洪港镇车田村的王可喜,如今是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虽然离开故土三十多年,但对故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饱含着深情。五、六年前,他便开始着力探究古樟树的历史。通过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和族谱及历史资料考究,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古樟树的传奇。

  据王可喜教授介绍,乡民们世代传说,此古树是宋神宗熙宁年间本村名士“吴三贵”栽植。

  这个“吴三贵”不是明末引清兵入关、葬送了李自成大顺王朝的那个吴三桂,而是指北宋仁宗朝本村人吴中复、吴几复、吴嗣复三位贵人。这三人是亲兄弟,从小在村后北台山读书,先后考中进士,而且吴几复、吴嗣复同年考中,当时轰动不已。在山沟里同时走出一门三进士,天下奇闻,乡民们尊称他们为“吴三贵”。皇帝为表彰吴氏三兄弟的杰出表现,下旨将此地改名为崇儒乡双迁里,意思是这里崇尚儒学,以致兄弟双双升迁。吴氏一门,在宋代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果真没有辜负浩荡皇恩。

  “三兄弟中老二吴中复名气最大,历任潭州、瀛州、江宁府、真定府、成都府、永兴军、荆南府等七州、府长官,官至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他为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先后弹劾两任宰相,宋仁宗为表彰他清廉刚直,赐他‘铁御史’三字。后来,他由于得罪人太多,老年时遭人陷害贬官,他干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吴中复回乡后隐居耕读,还亲自栽了许多樟树、柏树。”王可喜教授介绍,那时候,这里是通往北台山的必经之地,吴中复在此接待了好多朝中大员,其中就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两人志同道合,唱和了一些美好诗篇,曾巩后来又举荐他出任荆南知府。

  此棵古樟树,传说就是吴中复当时回乡期间所栽种。到如今,已历经800余年的风风雨雨,在沧桑岁月中见证变迁,在斑驳时光里述说历史。

  

  古樟情:

  吴王两族,接力护树

  

  “听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介绍,过去,本村都是吴姓家族的聚居地。”王可喜教授告诉记者,直到明末,李闯王兵败,部队路过本地,向附近九宫山方向撤退。听说此地是‘吴三贵’的家乡,他们正气急败坏,以为是引清兵入关将李自成赶出北京城的吴三桂,于是不问清红皂白,一阵胡砍乱杀,将整个村庄的吴姓家族全部杀光。听说这棵大樟树是‘吴三贵’所栽的风水树,士兵们也准备将它砍掉。正在砍树时,清兵追过来了,李自成士兵们临走时点了一把火,企图烧掉大树。如今,大树上还留下了李自成军队砍树、烧树的伤痕和印记。

  在古樟树树干上,记者看到还有一个长长的树洞。王龙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烧出的树洞,那时人可以自由进出树洞,可见烧伤非常严重。所幸随着时光流传,古樟树慢慢自己在愈合,树洞也越长越小。

  当时,吴姓被灭族后,附近的王姓家族慢慢地迁了过来,现在全村基本上都是王姓。吴、王两族过去毗邻而居,和睦相处,许多人家都是亲戚、世交。吴家遭此大难后,王家人将吴中复栽植的这棵大树想方设法保留了下来,以纪念吴家和“吴三贵”,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

  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有人打起了大树的主意,想砍掉大树作为木材来炼钢铁。村里老人急中生智,动员孩子们晚上悄悄地将大量铁钉钉到树上。等到第二天伐树时,一斧砍下去,火星四射。老人们趁机说这是树神显灵了。伐树人一听很害怕,放弃了伐树,大树才得以保存下来。

  古樟树,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情怀和精神,吴王两个家族用爱心和真情传承和保护着。“我们王家一直以‘吴三贵’的勤奋好学和睦邻友好的精神作为家风传承。我们家三兄弟,一大家族拥有二十余口人,儿女与侄儿们都已通过读书跳出龙门,在全国各大城市生活居住。每年过年全家大团聚,我们从来不打牌,而是聚集在火炉旁回顾一年的成绩与收获,展望来年目标和计划,相互之间鼓励加油……”王龙告诉记者,全家人都认为走过无数山山水水,还是家乡山水最美;见过无数古树,还是家门口古树最亲……

  记者离去时,雨停下,太阳出来了。回头一望,那古樟树磅礴的气象、巍峨的气势、雍容的气度在暖暖的阳光中向天际蔓延开去,山山水水更加碧绿苍翠,人来人往更加精神抖擞……

编辑: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聚焦健康扶贫】咸宁市举办市直单位首场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