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场前的田垄间,一口古泉无声流入池塘。塘畔是座木亭子,亭边有个土灶台。灶里火苗燃烧得正旺,十多位村民正围着灶台忙前跑后……11月30日傍晚,记者走进崇阳县白霓镇大塘村余家时,一幕热气腾腾的做“薯线粉”场景正在精彩上演。
只见灶台下,三四名汉子撸起袖子,他们先将红薯淀粉调制成芡糊,然后和粉揣揉,粉团变得丝滑细腻后放入漏瓢中;灶台上,一位穿着蓝色大褂的人,左手端着漏瓢,右手握拳有节奏地捶击瓢中的粉团,淀粉从瓢底部的小洞里挤压出来变成白色的线条,线条又均匀地落入开水锅里。随后,一名妇女将开水锅里的粉条引出锅,放入装满冷水的木桶里冷却。后边的一位青年又赶紧用箩筐将冷却好的粉丝捞起,一路小跑着将它们晾晒到屋场外搭好的木架子上……
“用红薯淀粉手工制作粉条,是祖祖辈辈手口相传留下来的手艺。每年打霜结冰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有的人家要做上千斤。”村民们告诉记者,这种技艺在当地方言叫薯线粉,已有上千年历史。
“每年红薯采收后,各家各户就将自家的红薯磨、洗、晒,做成了淀粉,然后等着霜冻的日子做薯线粉。做薯线粉要经历打芡、揉粉、漏粉、捞粉、冷却、晾晒等工序,没有10多个人就忙不开。”70岁的村民余新民介绍。
薯线粉的工艺不复杂,但对于天气的要求很严格,气温不能太高,一年中只有红薯采收后的几个月是制作薯线粉的最佳时间。不仅需要人工数量的保证,手工技艺更是丝毫不能马虎。
但这里的村民总是不厌其烦。每年,各个屋场的人都是“抱团”做薯线粉,大家共用一台灶,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既节省时间,也相当于“小规模”生产。
记者了解到,薯线粉是每个大塘村人舌尖上的儿时记忆,也是古人淳朴的生存智慧。生活在丘陵地带,当地旱地相对较多,村民有种红薯的习惯。因红薯不易于储存,祖辈们就想到了各种制作薯类食品的办法,薯线粉就是其中之一。
“薯线粉条绝对不加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等,纯属绿色食品、天然的农家产品,很多人上门订购,价格好时每斤能卖到十几块钱。”村民余海凤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陈红菊)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