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区域金融中心进发——解读咸宁市金融创新之路
4月3日,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签订市域金融工程合作协议。双方商定,未来3年,努力实现咸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扩容增量、资本市场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建立。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26个城市正在计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咸宁与武汉大学的全面合作,标志着咸宁在金融领域的探索,率先迈出了一步。
虽然先天营养不良、经济块头不大,但是在金融领域,咸宁从来不乏大胆的尝试。
银行给力,金融创新佳作迭出
创新,一直是咸宁金融行业的主题歌。
稳健的国家货币政策、迫切的地方资金需要,“逼”着咸宁在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创新。近年来,全市银行、金融机构结合咸宁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金融创新的新方式、新渠道,开展“金融产品创新1+1工程”,目标是一个县做亮一个金融创新的主打产品,一个行做亮一个金融创新的主打业务。
仅2012年一年,全市各金融机构推出的创新产品就有178件。其中一批产品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关注三农,关注小微企业,关注县域经济和弱势群体,走在全省前列。
农行通山支行推出的“石材商会+担保公司+银行贷款”的信贷模式,引入商会担保,解决了中小石材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困难,累计向石材经营户发放贷款3.4亿元,支持了通山石材产业做大做强。
市农村信用社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将森林资源资产、水域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解决林业、渔业生产经营资金困难而发放的担保贷款。自2010年开办此项业务以来,累计对132户林农及林企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760万元,占林农贷款需求的60%;累计对114户水产养殖户发放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5096万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民对承包地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等权利,而咸宁已经实践了2年多。
赤壁武农商村镇银行推出 “小快活”无抵押贷款,服务小微企业。免抵押,免手续费,承诺3天内资金到位,受到小微企业热捧。从去年6月推出以来,短短7个月时间,已办理贷款257笔,余额2666万元。“小快活”无抵押贷款在全省首届县域金融创新产品评审中被评为一等奖。
此外,助保贷、助农贷、助游贷、助商贷……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行咸宁市中支货币信贷管理科科长李军认为,2013年,全市新增贷款增幅达23.7%,其中因金融产品创新而新增的贷款至少达到5亿元。
今年,我市就金融创新提出“X+X”机制,力争一个县(市、区)、一个行形成多个金融创新产品。
在金融创新的步伐上,咸宁金融机构步调一致。
在金融创新的乐曲中,咸宁金融机构高歌猛进。
政府推动,创新打通资金瓶颈
进入2014年,来自咸宁的新闻,不断地刺激着金融业内人士的眼球——
新年伊始,通山县创建湖北首家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基地的做法受到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肯定,“石材商会担保贷款”模式被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评为三等奖。
通山县14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形成“通山板块”;挂牌成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县……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之举使通山在金融创新方面先人一步。
3月11日,由邮储银行推出的“助农贷”在通山县正式启动,成为首个专项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产品。
样样果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九样,是“助农贷”的首批受益者。他获得50万元贷款用于春季开发和购买农资。舒九样说,以前到银行贷款怕麻烦,往往找私人借贷,利息高达1分多,没想到现在银行服务这么贴心,从申请贷款到到账,只用了7天时间。
通山县长胡娟形象地比喻金融创新带给通山经济的变化——金融是企业的血脉,金融创新加快了血液的循环,不管外界的温度多低,我们都能挺过去。
3月18日,由政府、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政银保集合贷”贷款新模式在咸宁经济开发区运作,创下政、银、保合作贷款模式的湖北省第一例。
“政银保集合贷”业务,以政府为主导,首次引入保险机制,通过多方资源利益整合捆绑,对小微企业降低了服务门槛,实现“政府支持、银行放大,保险保证、风险共担、企业受益”的多赢局面。政府投入的基金,银行按照1:10的比例放大,使政府资金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企业贷款时,不再需要抵押担保物。更直接的是,小微企业融资总成本为9.2%,比市场上一般贷款节省5.8%的融资成本。
目前,咸宁经济开发区内已有8家企业成功办理了总额3080万元的贷款融资业务。
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金融创新的新特点是,政府通过直接投入参与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这样银行分担了风险,企业得到了资金,地方持续发展。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变成力大无穷的“推手”,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变成无所不能的“巧手”。
厚积薄发,风投基金改变基因
咸宁经济开发区已经尝到资本运作迸发的巨大能量。
几年前,困扰咸宁经济开发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钱可用,无地可用”。 通过不断地试水不断地创新,开发区以荣盛公司为平台,成功发行企业债15亿元,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今年,按照一期项目收官,二期项目满园,三期项目开工的要求,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达到10亿元。这些资金,来自开发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开发区将“产融一体”列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重点课题,寻求金融方面的突破,带动产业基因的改变。
未来一段时间,开发区将完成一连串的金融创新之举:
——实现金融领域的“七通一平”。将荣盛公司现有的经营性金融业务,如担保、小贷、融资租赁及保理业务进行整合,形成帮扶企业融资的多种渠道,为不同体量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手段的金融服务,实现为园区落户企业提供金融领域的“七通一平”。
——成立企业投资服务中心,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通过股权交易市场在咸宁市域金融服务试验区率先实现产业链、全行业股权交易;推进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搭建企业债券、市政债券和各类债权证券化资产的市场运作平台;推动建立风险资本市场,设立各类风投基金,形成与股份转让市场相配套的风险资本市场。
——建设咸宁金融港。规划建设金融试验总部区,重点引进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总部的后台中心进驻,期望带来投资和金融人才,辐射周边。
——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对落户企业进行相关产业奖励以及配套投资,吸引投资项目落户。
——设立政策性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方式与优秀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在试验区内发起设立股权、创投和产业基金等子基金。按照1:5的资金杠杆,用基金的投资和杠杆拉动效应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咸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用新介绍:目前,开发区已经与深创投、中关村、烽火科技等基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争取利用基金合作的附加条件,引入基金投放的优质企业到咸宁落户,形成“基金+科技项目+专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招商一对一上门拜访形式,抓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会,促进市域产业发展。
王用新预测:当基金的杠杆效益被数倍放大,基金带来优质的产业集群,咸宁经济开发区将会出现成长基金改变产业基因的奇迹。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叶永刚“非常看好”咸宁金融工程建设。他表示,把咸宁打造成金融洼地,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自己十分有信心。(记者 向东宁 通讯员 王文岫)
编辑:zhus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