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香城泉都崛起中部绿----咸宁绿色发展走笔(下)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11-05 08:11:00

  天生丽质,却又蓬勃火热。深秋时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咸宁:潜山半坡竹,淦水一河泉;满城桂花香,仙境落人间。随着一批绿色产业集群的初步建立和绿色发展体系逐步形成,咸宁旗帜鲜明地提出: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打造“中部绿心”。

  绿色环境催生发展气场

  咸宁市森林覆盖率达54.3%,境内大小湖泊115个,被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绿色是咸宁的魅力名片,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

  咸安的苗木、楠竹、茶叶、桂花产业;嘉鱼的水产、蔬菜、油茶产业;赤壁的茶叶、楠竹、旅游产业;通城的生猪和油茶产业;崇阳的楠竹、雷竹、油茶产业;通山的旅游、楠竹、经济林木等产业。放眼咸宁各片区,依绿兴业,亮点纷呈。咸宁已经具备了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服务和发展绿色产业的优良禀赋。

  咸宁拥有优渥的绿色硬件,同时也积极营造绿色发展的软环境。围绕绿色抓发展,围绕发展抓工业、围绕工业抓招商、围绕招商抓环境、围绕环境抓问责,一个完整的绿色发展链正在咸宁形成。

  “办理行政审批事项,4个环节,3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咸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晓斌说,今年全面启动政务服务“二次创新”后,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今年4月,咸宁“晒”出权力清单,53家市直单位按10类共申报了1325个项目,清理专班严格会审,一举砍掉55.2%的事项,使申请事项的办理程序、所需材料、收费标准和办事时限更加公开,部门行政权力的内容更加透明。

  绿色生态是咸宁的“命根子”。咸宁市市长丁小强说,咸宁发展恪守“五个一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未完成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县市一律实行“区域限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依法严惩。

  绿色生态和营商环境开始成为咸宁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总投资45亿元的武汉际华园项目、总投资19.78亿元的南山国家绿色包装印刷物流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星银健翔生物制药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华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项目等一批环保低碳的绿色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咸宁。

  绿满鄂南打造生态城乡

  倘若在八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驾车从京港澳高速进入咸宁,沿路绿树成荫、桂香扑鼻。

  2014年12月,咸宁出台了绿满鄂南的政策决定。2015至2017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121.45万亩,实现全市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的应绿尽绿。

  在城区,咸宁采取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还绿等措施,建设点、线、面、块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如今,市民出行500米可享受到5000平方米的小游园、小绿地,出行3000米可游览到综合性的休闲公园,出行10公里可体验到郊野公园;出行30公里可休闲于旅游风景区。

  在乡村,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一村一个品味,一湾一个特色”。让森林入村,绕路,依水,围田;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在突出秀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原始风貌的同时,通过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特色产业。

  在赤壁市官塘驿镇西湾村,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桂花树、樟树等树种交相错杂,紫薇、茶花、石楠等苗木相映成趣。该村支部书记说:“我们以市场化操作模式建设万亩生态观光产业园,让村民既增收,还能改善生活环境。”

  咸宁先后有60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个村庄被命名为全省“宜居村庄”,2014年18个村荣获了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绿满鄂南”是环境工程,更是绿色发展的强市富民工程。咸宁现有192个贫困村、38.3万贫困人口。咸宁将“绿满鄂南”与幕阜山片区综合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面积种植经济林,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助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走进崇阳县森旺生态园,犹如进入绿色海洋,各种树木翠绿欲滴,高产有机水果区、茶标准化栽培试验区、苗木生产示范区、油茶良种栽培示范区等6个区层次分明。

  像森旺公司一样,崇阳县已有26家公司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兴建基地200多个,流转山地46万亩,发展茶叶、油茶和“两竹”特色产业。

  目前,咸宁各县市纷纷引进龙头公司建设大基地,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农业开发,培植本土专业大户流转土地发展基地。通城县麦市镇九房、冷段、何段、西坳、株树等村有1050亩荒山,去年初,镇里从黄袍山绿色产品公司调来30万株油茶苗,全部种在荒山上。

  荒山变身油茶基地,该镇负责人心里充满喜悦:“将流转出的土地进行开发,种植规模农业,农民既可收租金,又能在当地务工获得报酬。”根据油茶4年左右初步收益、7至8年后进入丰产期的生长特性,该镇千亩油茶的初期收益预计过100万元,荒山俨然变身为农民的“金山”。

  绿色繁荣崛起中部绿心

  优厚的绿色资源是大自然的恩泽,但只消耗不保护、不建设,终会坐吃山空。为此咸宁出台了《咸宁市绿色崛起发展规划》努力在产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间实现均衡。在产业结构上舍“黑”创“绿”,探索跨越高消耗、高污染发展的新路径;在空间布局上弃“灰”调“绿”,强化山体、湖泊、河流三大特色生态要素建设,实现多种主体功能的相互促进;在城乡建设中“共生共荣”,凸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在区域合作中“共建共享”,探索城市圈协同共治机制。

  在发展路径上,咸宁践行“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生态资源产业,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其中,竹、茶、油茶三个“百亿(元)产业”正在不断做大基地、做强加工、做亮品牌。

  咸宁以金融创新为绿色崛起提供源源动力。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出“政银保集合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启动实施“小钢炮”计划和“无微不至”计划,2014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在推进“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战略中,咸宁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的外延,连通两湖,直达长江。旅游新城、工业新城、职教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咸嘉临港新城、咸安新城和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河背生态湿地保护区,蓝图甫定,强势推进。

  咸宁市委书记李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咸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底色”,处理好资源与产业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繁荣为核心,努力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香城泉都更多实质内涵,全力打造具有绿色特征的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旅游城市,“中部绿心”将有望成为咸宁最亮城市名片。(魏昊星 孙方成 彭志刚)(原载《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xzx

上一篇: 定位中部"绿心"咸宁在开放中赢得绿色发展先机
下一篇: 陈树林到通城县望湖村调研时要求因户施策准扶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