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致富大路上——精准脱贫的麦市实践
6日,在通城县麦市镇,省、市、县驻麦市镇扶贫工作组进村入户,忙碌在扶贫一线;一个个量身定做的脱贫计划,让这个镇子焕发出勃勃生机。
精准识别,不错一户
“使用空调的贫困户,明显不符合要求,有子女在本村以外购置商品房的也不能入列……”该镇九房村扶贫工作组正进一步识别扶贫名单。
精准识别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
九房村村民何来福夫妇,没有收入,长期住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儿子在外务工,看上去符合扶助条件。公示时,有村民举报,他家儿子在县城做了一栋私房,老两口只是偶尔回来住。
通城驻麦市镇扶贫工作组组长卢玲章介绍,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精准识别,光靠“看”和“问”还不够,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因此,扶贫工作队按“三步走”的步骤,对照“四看”标准,四次走访,才能初步确定贫困户的名单。
一名驻村扶贫的同志说,每天从农户家走访回来,晚上加班搞精准扶贫电子档案材料,虽说累吧,但也值。
理清思路,着眼长远
“如果按照原先的扶贫路子走,治标不治本,扶贫的工作一定要放长远……”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詹万明在跟麦市镇党委班子座谈时,提出想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校扶贫驻村工作队认为,想要帮助村民们彻底摆脱贫困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得先帮助他们改变知识贫瘠的现状。
为此,他们把学校区域经济学专家团队带过来调研,撰写出4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提出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鼓励特种养殖、打通村组公路等建议。
为了赢得村民认同,他们利用晚上到村民家里座谈,帮助理清扶贫思路。
该校驻村工作队还四处奔走,争取物资支持,为红石村争取到6万元的帮扶资金,制定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计划,人均每年帮扶3000元,连续帮扶5年。
发展旅游,生态富民
当日,在麦市镇天岳村,胡兰香夫妇在家围着火炉拉家常。像这样的清闲在几年前是一种奢望,那时即便大雪纷飞,也要外出找活干。
“都是旅游开发带来的福音。”胡兰香说,“旅游饭”确实香,仅去年夏天就挣了以往两三年的工资,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5年前,麦市镇交通落后、地势偏远,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村民说,“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
“我们是山区,青山绿水就是财富,‘卖空气’、‘卖风景’、‘卖体验’,让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该镇依托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机遇,确定了旅游富民的思路。
该镇鼓励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发展小加工、小养殖、小餐馆、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行业;同时,计划以中药材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开发无污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力争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讯员 程懿君 李世鹏)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liuhua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