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思路决定出路——崇阳县塔坳村“飞地扶贫”观察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05-03 09:05:00

  崇阳县石城镇塔坳村,一个无耕地、无特色资源、无劳动力、无基础设施的“四无”贫困村,如何在精准扶贫的路上“甩帽”出列?

  驻村市直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探索出了“飞地扶贫”模式,破解了山村脱贫困局。

  昨日,崇阳县石城镇塔坳村贫困户黄松武正在位于石城镇石下村三组的塔坳村农业合作产业园打扫猪圈、喂养鱼苗,这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

  黄松武告诉记者,他在石下养猪养鱼,每年收入2.4万元,还有6000余元生猪养殖分红,全年收入约3万元。“这些收入我能更好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

  在村党支部书记宋克华看来,塔坳人到石下人的“地盘”上打工不是新鲜事。他说,黄松武只是塔坳村“飞地经济”扶贫模式和项目众多受益者之一。

  塔坳村地处崇阳西部偏远山中,交通阻滞。目前在籍人口1521人,有6个村民小组,近十几年来,由于山中无以谋生,大量村民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村中常驻人口200余人。

  通过摸底调研,市扶贫工作队很快掌握了村情:资源贫乏,基本没有耕地,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进村的道路不通,手机无信号,固定电话没线路,可以说是一个无耕地、无特色资源、无劳动力、无基础设施的“四无”村。

  面对塔坳村的现实困境,大家先后召开7次研讨碰头会商量对策,否决了12套扶贫治标不治本方案,最终决定跳出塔坳村的地域限制,明确发展“飞地经济”扶贫的工作思路,即在石城镇石下村为塔坳村建设农业合作产业园。用其他村闲置资源弥补该村发展资源困境,实现“非地”变“飞地”的转变。

  4月15日上午,塔坳村扶贫项目点上热闹非凡,一大早许多村民在新建的猪舍前驻足围观。

  “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好!”市农业局扶贫工作队队长徐亚荡大声召集村民,随之而来的一辆大货车拖着满满的小猪仔缓缓靠近。

  原来是市农业局结对帮扶村塔坳村“飞地扶贫项目”当天进猪仔,正式开舍养猪。村民在干部带领下,将320只猪仔分批送进了新建成的猪舍。

  徐亚荡说:“320只猪仔是与正大集团合作的‘订单式’的养殖项目,由公司提供猪苗、饲料和技术服务,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初步计算,一头猪能挣300至500元。”

  由扶贫工作队牵头,该村成立以43户贫困户为成员的养殖合作社,鱼池收入归塔坳村集体所有,养猪收益给43户贫困户分红。扶贫工作队负责解决租金和水产养殖、生猪养殖所需的技术、鱼苗、崽猪、饲料等。

  经测算,养鱼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7万元的收益。养猪每年可产生20万元的收益,加上县政府对饲养300头猪以上的养殖大户给予30万元的项目支持,共计可为43户贫困户带来50万元的净收益。

  此外,养鱼、养猪还可以解决2户贫困户就业问题,后续的养鸡、养羊、养牛项目也正在陆续实施,扶贫对象户将成为享受分红的“承包户”。

  在石下村租地开展“五养”项目的“飞地扶贫”模式,正在逐步化解长期困扰该村的资源匮乏与扶贫开发的矛盾。

  “一开始,群众不理解,认为在别的村里发展产业对本村不利,我们做了大量解释工作。”徐亚荡说,通过扶贫工作队上门宣讲、分析利弊,目前在塔坳村干群中达成了发展“飞地”经济扶贫的共识。

  去年底,扶贫工作队起草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制度》,消除了群众的担心和疑虑——

  在产权上,采取股份制分配,按照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配置股权,每年根据产业园经营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在经营上,采取企业化管理,选择有能力、有经验的村民来领导,同时吸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园中就业。

  在监督上,采取民主化运作,建立起村民、村委会、扶贫工作队三级监督机制,确保经营和分配的过程公正公开。

  收入增加,但是面貌不改,算不上真正完全的脱贫。该村整合各部门力量,同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围绕“村村通”工程,修一条通村公路和一座移动信号发射塔,结束该村不通公路和无手机信号的历史。另外,争取交通部门对塔坳村进村道路进行平整,目前该村1、2组的道路基本修复,村中唯一的班车开始营运。

  在建设“飞地”产业园的同时,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该村山地优势,鼓励支持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羊、种植蘑菇等项目,引导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村上下营造共同创业、共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经过项目实施测算,预计2020年塔坳村可形成年产鱼6万斤,出栏猪1500头,出栏羊600只,出栏黄牛100头,年产蘑菇10万斤的经济规模。(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郑奎 冯伟)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供电检修分公司排查隐患 保障电网安全度汛
下一篇: 省公安厅领导一线突访检查咸宁“五一”安保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