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全面推进煤矿企业改制工作 将污染降到最小
一说到煤炭,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词汇是:黑、脏、污染。每次雾霾来袭,煤炭也总会被“千夫所指”。
近3年来,我市为控制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污染,全面推进了煤矿企业改制工作:去除生产能力低下的煤企,改制升级生产能力较高的煤企,目的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最小。
2013年,我市拥有煤炭生产企业22家,按照省、市政府的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市煤炭生产企业将只保留两家。
污染严重企业主动申请关闭
7月27日,记者与市经信委检查组一行来到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双坵村的叶家山煤矿。这里原本是连绵起伏的山区,由于矿山开采多年,区域内的自然地貌已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周边的植被覆盖上厚厚一层灰尘。
今年73岁的刘婆婆是双坵村居民,她告诉记者,这个煤矿开采多年,周边的居民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每天煤尘飞扬,大风一来刮得遍地都是。因为采煤、运煤,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家里煤灰都很厚,每天擦桌椅时,都能擦下厚厚一层灰。原本好好的山,也变了样。”
据了解,煤矿粉尘主要是在煤矿各环节的生产中产生,特别是在大风天气里,开展煤矿采掘作业时,煤矿粉尘污染现象会更为明显。记者在煤矿门口站立时,呼吸时也明显有一股呛人的味道。在该煤矿门口,记者看到,不少杆石、土被倒在矿井口不远处。
今年,叶家山煤矿主罗革命主动向赤壁市政府提出了关闭申请。罗革命告诉记者,1978年,为了谋生,他开始开采叶家山煤矿。煤矿年产能6万吨,127名员工大多是本地居民和外地人。随着开采量的加大,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亦是他无法掌控的,所以,他毅然决定关闭煤矿。
罗革命说,环境污染一直以来是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一个大问题。煤矿开采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在生产作业时,也直接损伤地表土层和植被,造成诸多问题。只有关停了煤矿,这些问题和污染便不复存在了。
至目前,全市已有8家煤企业主动申请关闭。
产能靠前企业进行技改升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矿开采对促进我市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我市煤炭企业多规模较小,环境保护投入较少,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市经信委有关领导介绍,2013年,我市为保护环境,全面推进煤企改制、关闭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工作;研制我市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方案,确定了关闭煤炭生产企业清单,明确了工作职责和部门分工;市政府与有关县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列出关闭、改制的时间节点。
我市关闭了一批产能落后的煤企的同时,全面支持产能靠前的煤企进行技改升级。截至目前,我市已关闭了全部年产能3万吨及以下的6家煤炭生产企业,今年计划关闭4家企业,不少煤企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位于通山县闯王镇西岸的苏基坦煤矿开采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引进了最新的环保开采技术,对现有的机器、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使灰尘污染降到最低;利用最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处理工业水污染问题,减少作业污染。在升级开采技术的同时,公司还注重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煤矸石堆场的覆土植被保护工作,采取植草、人工造林和疏林补方式,提高地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
生态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走访时发现,尽管一些已经关闭的企业正在开展环境恢复工作。但煤企开采时造成的大量废弃矿井如何妥善填充,山体泥石流、水土流失安全隐患如何除排,现存的煤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何弥补?等等问题,仍然是我市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
苏基坦煤矿开采公司总经理许裕典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环境修复保护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煤企关闭后的环境修复工作,按照环境破坏程度、轻重缓急、修复难度、可能性阻力、现实意义、投入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有序推进环境修复工作。“从长远角度看,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是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周明表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煤炭资源是一种有限的、非再生的自然矿产资源,随着开采利用而逐渐减少,直至耗竭殆尽,减少开采量,恢复受损国土,减少生态破坏,是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注重资源利用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不能以造成资源的大量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又要注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目前,更是要处理好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持续走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图/文 咸宁日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王斌)
编辑:hefan
上一篇:
深耕每一寸土地——民建湖北省委帮扶港口乡脱贫
下一篇:
咸宁检察院部署“以案为戒、正风肃纪”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