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第五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建言建议
谭宝玲:一村一品助脱贫
“党代会报告对未来五年全市绿色崛起和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回去后我们一定要加紧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20日,来自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的党代表谭宝玲表示。
大坑村是重点贫困村,全村有113户贫困户,如何实现全部脱贫?
谭宝玲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就带领全村百姓,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先后建起了枇杷种植、龙虾养殖、光伏发电等项目,实现了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双增收。
谈及下一步计划,谭宝玲说,大坑村将紧紧围绕“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放大“隐水枇杷”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枇杷产业,打造高标准枇杷采摘园,同时,开设加工厂,完善产业链,让大坑枇杷叫响全市、全省。 (咸宁日报记者 程慧)
杜兵:绿色产业强乡村
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串联起通山、崇阳、通城,将其打造成生态带、旅游带、项目带、民生带。”
连日来,这一话题引发代表们共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杜兵代表建议,作为传统的山居乡镇,铜钟乡要抢抓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机遇,重点做好生态旅游工程、现代农业工程、健康养老工程以及小微企业创业工程,把铜钟乡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户外运动旅游名镇、华中艺术养生小镇和鄂南风情古镇。
其他代表也纷纷表示,要抢抓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的机遇,把区位劣势变成优势。幕阜山绿色产业带重点在于产业,需从市级层面、从全局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做出整体规划。(咸宁日报记者 王凡)
黄文:政策红利暖民心
20日,在审议党代会报告时,黄文代表表示,作为市精准扶贫指挥部的一员,深感重任在肩、义不容辞,下一步将认真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加快推动这些民生指标落实、落地。
一是突出产业脱贫,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做好“长短结合”文章,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二是突出搬迁脱贫,确保搬迁贫困户“有新居又有新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突出健康脱贫,完善民政大病救助屏障,健全精准扶贫补充保险政策,在解决好“钱袋子”、建好“新房子”的基础上完善贫困户的“药箱子”。四是突出文化脱贫,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态,使“我要创业、我要致富、我要脱贫”的“正能量”蔚然成风。同时,还将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加快推动精准扶贫的项目化、数字化、精细化,使党的温暖、政策的红利真正普照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身上。 (咸宁日报见习记者 马丽娅)
吴红艳:药材保护须先行
报告中提出支持和推动通城打造中医药产业大县。吴红艳代表认为,通城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药材种植环节,首先要加强对药姑山道地药材的保护。
吴红艳代表认为,通城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要将中药材基地建设与林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建设中药材套种基地,走出一条保护环境与农户增收的双赢道路,在全县境内分区域布局药材品种,让药材产业竞相发展。
吴红艳代表建议,要抓住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机遇,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培育优势主导品种为导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产业的形成。通过龙头企业对药材优质种苗的繁育及原始产品的加工、提取和研发,推进药材种植规范化、产品品牌化和服务 、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拉动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
吴红艳代表说,在发展中药材种植、采收环节,一定要保护好药姑山的道地药材,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杜绝滥挖滥采、涸泽而渔的现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咸宁日报记者 姜明助)
陈冬民:红色名片显特色
在市直一代表团,陈冬民代表在讨论报告时提出要加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建设咸宁特有文化,其中,他提出要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在咸成立”当做咸宁特有的红色文化名片,引起了众多代表的热议。
众代表纷纷表示这是党史研究的一件大事,对咸宁传承红色基因就有重要意义,但是要确保各项资料证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陈冬民表示,档案局的这一研究课题已获得认可,目前国家已划拨了专项经费支持这一项目研究,2017年就会出研究成果。(咸宁日报见习记者 吴钰)
王顺荣:产业链条要延伸
“今后要围绕绿字做文章,建设秀美新农村。”20日,咸安区代表团审议党代会报告时,王顺荣代表说。
前段时间,高桥镇白水畈的萝卜销售火爆,王顺荣自豪地说,今后可以借白水畈萝卜销售大好机遇,着力打造以白水畈萝卜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带动更多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
同时,她希望政府支持高桥打造农产品示范区,使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化生产;延伸生产链条,规避生产风险,提高生产附加值,支持农产品精细化深加工;旅游部门指导发展民俗游,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咸宁日报记者 张敏)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第五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盛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