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野樱花呼唤春天——咸宁市野樱花群亟待加强保护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7-03-23 21:43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我市各地的野樱花齐齐怒放,赏樱点内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近年来,我市发展大旅游,全市各地也对现存的野樱花资源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野樱花资源得以有效保护。

  我市野樱花保护得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市民又有何期盼?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樱花祖先”葛仙山上繁衍千年

  16日,赤壁市官塘驿镇葛仙山村“樱花园”里人潮涌动,前来观赏野樱花的游客排成了长龙。车道旁有位老人正高举双手指挥交通。

  这位老人叫刘周民,今年76岁。他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葛仙山村。当日, 他介绍,村里的野樱花由来已久,自从赤壁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后,葛仙山每年都会迎来一大批游客。“今年野樱花的花期比往年提前了两周,游人自己闻着香就来了。”他曾见过日本人、美国人来此观赏野樱花。

  据介绍,盛花期里,这里花如潮,人如海。野樱花呈白、粉、红三色,白似寒冬飞雪,粉像美人红腮,而红则灿若红霞。漫山的野樱花,将葛仙山的春天衬托得宛若仙境。

  老人家说,葛仙山的野樱花可以说是世界樱花的祖先。这里有不少千年的古樱树,有时一夜就能将一座山变成花的海洋。

  游人多了,就需要更好地发展和维护。村委会便将各家各户留守在家的人组织起来,有的人将自家改成了农家乐,有的人拿着相机上山拍些宣传照片,有的人拿着锄头上山松土、除草、捡垃圾。

  刘周民主动承担起了村口的“接待”工作。老人说:“村民们都把山上的野樱花当成了自家未嫁姑娘。”

  相关链接:据调查,目前,保护得最好的是通山、崇阳、赤壁等地的野樱花群。通山将野樱花群列入大幕山国有林场的保护范围内,有专职管护员;崇阳将区域内的野樱花划入生态公益林内,并建有6个保护基地;赤壁开发旅游业,周边村民保护意识逐渐在加强。

  原生野樱花数量正在逐年下降

  观赏完野樱花后,在大山深处吃一顿农家饭,成为赏花人最惬意的享受。三月以来,崇阳“樱花谷”游人如织,这可忙坏了农家乐经营主饶月。

  “平时,就是做乡里乡亲的生意,这几天,看樱花的人多了,很忙啊,上午十桌,下午十桌,这些都还只是旅行团提前预定的,临时还接一些自驾游的散客。”饶月乐呵地说。

  今年30多岁的饶月是崇阳县路口镇金沙村人。2015年开始,村庄附近的“樱花谷”陆续有游客到访。饶月便利用自家现有的宅基地开起了农家乐。“又能赚钱,又能帮助家乡发展旅游业,一举两得。”饶月说。

  每年春天,野樱花都会给附近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旅游收益。可繁忙背后,饶月却有着自己的烦恼。

  饶月告诉记者,有些村民认为山上的野樱花不值钱,将野樱花当作杂木进行砍伐、销售;有些村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偷偷挖砍野樱花树贩卖。由于大量的采挖,导致原生野樱花数量逐渐下降。

  另外,饶月觉得野樱花礼品和商品太缺乏。一次,一位广东游客问他,这里有没有本地樱花礼品和商品卖。饶月无奈地摇头。

  相关链接:根据市林业局普查,我市野樱花资源长期处于无序利用和自发的民间保护阶段,保护管理仅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缺乏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市林业部门计划申报建立野樱花自然保护区,具体规划至今仍未落实;我市野樱花资源开发不够,没有配套的旅游产品,村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保护野樱花生态名片刻不容缓

  今年61岁的朱鹏飞是市林业局已退休的林业工程师。退休前,他主要负责树木的品种鉴定工作。

  2016年春,朱鹏飞接到通知,让他负责带队进山,对我市现存的野樱花调查取样,进行初步分类。他二话没说,便跟着队伍往大山前进。1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来到了通山大幕山、赤壁葛仙山等地。

  朱鹏飞介绍,我市野樱花并不是一个植物界学名,而是蔷薇科李属有关植物品种的泛称,因为这些品种与樱花亲缘关系相近,且花形花色与樱花相似,故被广大群众统称为野樱花。我市的野生樱花品种共有单齿樱桃(华中樱)、樱桃、短尾叶樱、光叶樱、打箭樱桃、尾叶樱等6个野生种类。全市约有187万株野生樱花。

  “有的农户在野樱花林地取沙采石挖矿,造成林地破坏、野樱花资源损失。”亲眼见证了我市野樱花的现状,朱鹏飞心里满满的担忧。

  “野樱花现在越来越热,当地政府应加大野樱花管护、抚育力度。”他期盼,地方政府能加大野樱花的招商引资力度,在开展野樱花资源就地保护的同时,加强野樱花种苗繁殖、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开发野樱花背后的药用、医用价值,保护好我市这一林业资源。

  相关链接:我市野樱花集中连片分布的总面积约9.21万亩。这些野樱花分布广,种类多,具有很高的林业研究和参考价值。看着镜头里的野樱花,无绿叶作伴,独自在光秃秃的绿枝条上,默默吸收着阳光雨露的营养供给,悄然开放,静默凋零。众多樱花爱好者们期盼,我市的野樱花能在地方政府的管护下,真正成为咸宁又一张绿色生态名片。 (文/咸宁日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付强 杨军 图/咸宁日报记者 袁灿)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联合水务举办纪念“世界水日”媒体开放日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