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永安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点滴关爱燃起希望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邹璇
如何帮助经过强制戒毒后回归社会,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吸毒人员摆脱过去,走向新生?咸安区永安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的实践是——
“三帮一管”跟踪服务
“是‘中心戒毒社区’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回了做人的尊严。”2日,记者在咸安区永安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见到前来接受尿检的戒毒人员刘某时,他对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深表感谢。
去年底,刘某经强制戒毒后转入中心戒毒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迄今没有复吸,并顺利找到工作。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殷桂芳告诉记者,该中心戒毒社区自2015年10月成立以来,始终按照“三帮扶一管控”的工作要求,狠抓戒毒康复工作,即通过成立由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禁毒专干、家属及志愿者组成的帮教小组,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疏导与帮扶救助服务,帮助提高就业技能,帮助落实生活困难救助,并通过“一周一见面、一月一尿检、一季一汇报、半年一评估”的常态化管理模式,对社区戒毒人员按网格化管理要求,严格属地管理,严格跟踪管控,严防失控脱管。
统计显示,仅2017年来,该中心戒毒社区就先后帮助60名成功戒毒人员实现就业,就业安置率达90%;帮助35名生活确实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成功申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公租房、大病救助、小额贷款等,对涉毒人员的管控率居全市第一。
化解涉毒人员“心结”
提及涉毒人员,很多人对他们的态度是冷漠、鄙视和逃避。然而,在殷桂芳的眼里,他们宛如一群迷失方向的人,一时被毒品蒙蔽了双眼。
作为社区禁毒工作者,殷桂芳总是倾其所能给予涉毒人员帮助,让关爱和帮扶照亮他们走上回归的道路。
现年31岁的李某,2014年初被送到武汉女子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后,回到永安办事处。开始时,她有点灰心丧气,总感觉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抬起头来做人,门也不愿意出,话也不愿意讲。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只要改了就好。”按规定转到社区接受康复治疗后,没想到殷桂芳在热情地接待她、鼓励她的同时,还联合她的家人帮助她介绍对象,并很快完婚,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小孩,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没有您们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该社区,类似李某一样有过自卑经历的戒毒人员为数不少,但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教和引导,不仅全部走出阴影,还主动担任禁毒志愿者,以亲身经历告诫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不让一个“风筝”断线
“我们不反对涉毒人员外出打工,但不能撒手不管,帮教措施一定要跟上,像飞出去的风筝不能断线。”殷桂芳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辖区内在册吸毒人员358人,其中接受强制戒毒的60人,社区戒毒46人,社区康复47人,一年以上未复吸及社会面有吸毒史200人,其他5人。
为了不让一个涉毒人员漏管脱管,该社区始终按照“领导+交流”“中心+工作站”“专职+兼职”“网格+网络”“预警+分类”“动态+常态”“社区+家庭”“亲情+友情”“阵地+校园”的方法,加强对社区戒毒人员的跟踪管理。
现年37岁的胡某,去年7月转入社区接受康复治疗后,很快应聘到赤壁一家石料厂做技工,有了较高的收入。
临走前,殷桂芳与他促膝交谈,叮嘱他在外面注意身体,不要沾染毒品。并通过网络和电话与其保持联系,时刻关注其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得知他每月的工资没有交一分钱给家里,立即约他来社区交心谈心,引导他注意节约,争取多存点钱早日成个家。
“从你们身上,我看到这个社会没有放弃他,让他自己有决心走出歧途。”如今,看到儿子再也没有沾染毒品,胡某的母亲每次见到殷桂芳总是止不住地感谢。
编辑:Thierry
上一篇:
下一篇:
通山杨芳林乡党委书记熊美萍:算好生态账 打好绿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