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咸安区汀泗桥镇大桥村村民用竹编织“幸福生活”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8-04-07 09:31

  3月28日,记者来到青山环绕的咸安区汀泗桥镇大桥村10组望花周湾,在一幢新做的三层小洋楼里,满屋子里竹香弥漫。

  66岁的村民雷世富左手握蔑片,右手执篾刀,伴着“咝咝”声,竹屑纷飞而下,前后两处囿弯乍现,原来这竹片是为身后编织好的竹筐做固定外型上夹框用。

  “一天能编5个筐子,这200个筐子,足足花了我一个多月呢。还有两天鄂州钢铁厂那边就要交货了,得抓紧。”雷世富边说边忙活,一个筐子36元,收入7200元,除去成本,能赚2000多元。

  为了生计,雷世富13岁就开始学篾匠,一做就是50年,曾在原来老村四联村竹器厂做过工。

  一根竹子,从砍下来,到制成一个个竹编竹品,需要经过劈篾、起底、扶起、上夹框、铲削、火烤、囿、锁口等多个步骤,工序虽然繁杂,雷世富却乐在其中。

  “为什么要把蔑片铲薄呢?”“是好进行火烤囿弯,增加蔑片的韧性,好插进编好的竹筐里。”雷世富头也不抬,紧盯手上的活儿。

  “我家老头子做的竹制品坚实耐用,四里八乡村民都喜欢,还经常在外面接订单呢。”雷世富的老伴自豪地说,赤壁赵李桥、崇阳、江西等地方采茶企业每年都会来订货。

  在堂屋角落里的工具箱里,装满了雷世富自制的各种制作工具,铲框、刮刀、刨刀、匀刀、砍刀,每样工具都被磨得锃亮,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上伤痕累累,无不诉说着主人的勤劳和艰辛。

  平时农闲,雷世富就背着砍刀上山选竹,砍回来做一些家用物具,让妻子挑着去卖,仅凭靠着这一门竹器活,雷世富养活了一家老小。

  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大儿子把他刚做成的“迷你”蒸笼拍照发送到微信朋友圈,顿时被朋友们接力传播,追着买,生意好得不得了。

  如今,雷世富每天在家里按着儿子发回的订单做些竹工艺品卖,一根竹子的价格也翻倍了。

  “汀泗桥镇是竹乡大镇,老一辈的竹工艺人慢慢老去,全镇仅有篾匠60—70人,新的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镇文化站站长余大厚无不担心地说。

  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产品日渐走红。作为中国楠竹之乡,如何让竹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手段,动员乡村竹工艺人带领村民走乡村振兴之路?咸安区正在做有益的探索。(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李星 董静)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安区城管局狠抓作风建设 杜绝执法走过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