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咸宁新闻

践初心 办实事 谋振兴 开新局 —— 我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12-09 09:56
  • 嘉鱼县珍湖莲藕参加"绿色田野杯”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

  •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军在通山县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通城县石南镇赛公村非洲菊种植专业合作社

  • 通城县汉瑶文化拍打舞

  • 市委书记孟祥伟在咸安区大幕乡调研生态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 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阳春园麻饼生产车间

  • 崇阳县天城镇茅井村

  • 咸安区熊家湾

  • 赤壁市万亩茶园

  • 嘉鱼县新街镇港东村养心葵园生态农业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

核心阅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今年以来,我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以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目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多措并举,“严”、“实”、“深”巩固脱贫基础,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严”字当头,紧盯责任落实不缺位。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领导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好各类问题整改;强化部门责任,结合实际,明确各单位职责任务;强化帮扶责任,推进驻村帮扶力量轮换,开展驻村工作队培训班以及驻村帮扶“五个一”行动。

“实”字着力,紧盯政策落实不断档。强化教育帮扶,完善双线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强化健康帮扶,县域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强化住房保障,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质量监管;强化饮水安全,对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进行全面排查,督导各县(市、区)根据农村供水特点和常见供水问题类型,完成供水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强化兜底保障,把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及时纳入社保体系。

“深”字打底,紧盯工作落实不松懈。监测帮扶守底线,全面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开展帮扶救助;力促增收渠道,增强产业持续性,就业稳定性,创业能动性;资产管理破难题,全面清查扶贫资产,核实资产确权入账,加强后续运维管护;易迁后扶促提升,持续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持续优化调整公益岗位;坚持“五扶”并举,激发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增收致富。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补短板、强链条、促升级”的工作思路,狠抓特色、优势、致富产业的谋划发展,尤其是脱贫摘帽地区的产业发展,努力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果更可持续。

培育八大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今年新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31家。紧密利益联结。推行企业+农户+基地模式,支持温氏集团5000万羽肉鸡养殖全产业链建设,新建羽禽类高效养殖小区7个,发展公司+农户肉鸡合作养殖300多户,带动户均增收10万元。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九井峰生态茶园、青港白茶三产融合产业园等8个茶旅融合项目,打造11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推进标准化特色基地建设。抓好粮食生产,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07万亩,全市粮油再次喜获丰收,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三增”局面;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今年新建、补栽茶园6600亩,茶园面积发展到51.3万亩,新发展中药材基地10000亩以上;推动养殖产业升级,突出抓好生猪生产,预计年底全市生猪存栏量达到155万头,比2020年增加37万头。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全市池塘养殖投放面积42.37万亩,产量13.16万吨。

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和乡村振兴示范点。一是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市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成效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54个,成功创建1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嘉鱼县潘家湾镇1家。二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新增大幕乡西山下村、新街镇港东村、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大坪乡内冲村等3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三是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76家,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省级24家、市级47家。

通山

通山县乡村振兴工作做到了部署早、行动快、措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有力,取得了“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的阶段性成效。

坚决巩固脱贫成果,切实防止返贫致贫。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助农增收活动,设立农民增收扶持基金,把农村困难家庭纳入帮扶范围,通过制定增收计划、产业培育、就业创收、帮办实事等方式,增强脱贫户“造血”功能。积极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农民增收项目,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今年,全县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62笔1138.5万元;调整农村低保对象1272户2140人,发放农村低保金、临时救助金7311.32万元;落实光伏收益分配资金114.55万元,安排对接乡村振兴项目566个、资金1.92亿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坚决抓好示范引领,着力打造示范标杆。一方面大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建行动,聚集了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该县选定8个群众积极性高、交通较为便利的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行打造,按每村200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的全市明星村,目前大路乡吴田村、九宫山镇程许村等推进有力。同时,该县还计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2.27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

坚决突出产业先行,不断助推农村繁荣。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培优育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

崇阳

崇阳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树牢底线思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今年全县共摸排“三类对象”544户1825人,15户53人纳入监测帮扶。累计实施防贫保障帮扶86户次,发放防贫保障救助资金182万元。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奖补资金2000余万元。采取省农担公司担保贷款模式,落实担保资金500万元,累计为136家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5600万元。按照应贷尽贷、规范用途的原则,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全县新增贷款58户237万元。

落实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做大做强“竹茶药猪”产业。正大集团咸宁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18万吨饲料厂即将建成投产,总投资24.9亿元,建成后预计年税收达到9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全县雷竹、茶叶、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2万亩、8.97万亩、6.65万亩,新增面积5万余亩;开展“崇才回崇,共建家乡”系列引才活动,培育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63名、“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30名,选派了34名“科技特派员”,招募“三支一扶”生20人;引进武大、华农、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高层次人才33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6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全县共新改造农户厕所370户,达到44386户。

找出短板弱项,扎实做好下一步工作。集体经济发展不够。全县在建的44个示范村中,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不足30%,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制约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通城

通城县切实推进责任机制无缝对接,帮扶措施有效衔接,关键环节紧密连接,聚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健全组织体系,推动责任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通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等5个工作专班;派强驻村工作队。从94家县直单位选派工作队108支、驻村第一书记47名,加上省、市驻村工作队19支,实现了全县174个村驻村帮扶全覆盖,436名各级驻村帮扶干部于7月底全部到岗履责。

保持政策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整合资金47283万元、占年度计划任务89%,落实县级衔接资金8900万元,较2020年增加100万元,增幅1.14%。今年以来,安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505人,改造农村危房35户,实施饮水安全重点项目18个,建成“扶贫车间”15处,动员县内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673人,落实“四员一岗”公益岗位就业1585人,发放小额贷款145户585.77万元,及时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640户1027人纳入城乡低保,对39户易返贫致贫残疾人重点监测帮扶。

聚焦振兴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新发展油茶6.5万亩、中药材3万亩、茶叶1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上半年接待游客64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2.5公里,1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招聘教师180人,累计投入资金2.32亿元,启动大坪小学等教育项目21个。

咸安

咸安区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

抓巩固,防返贫。积极组织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和基层干部排查,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36户128人。筹资200万元落实“防贫保”,防止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今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达1.83万人,超过去年底的人数。统筹中央衔接资金420万元,增设乡村公益岗位1000个,精准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2019人。

抓衔接,促振兴。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46个,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新型市场主体903家,认证“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99个,打造“旅游+”“生态+”特色农业采摘基地80多个、探春赏花乡村游线路5条;整合中央衔接资金和区级统筹资金2943万元,推进55个扶贫项目建设。启动4.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50个示范村121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投资430余万元,完成四好农村路10条33公里;持续开展“五线五治”,整改规模养殖场620个,配备乡村保洁员2075个;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87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30余支,112个村建立红白理事会,转化378个宗族祠堂为文化礼堂。

抓责任,强落实。区四大家领导全部联系乡镇和重点村,向51个重点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其他76个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共计派驻干部229人;积极开展明查暗访,全面掌握各项重点工作情况,特别是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履职尽责情况,重点督、严格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反馈,限期整改销号,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赤壁

赤壁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发力,全域统筹,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做优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围绕“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布局,全力打造“诚信赤壁·未来之城”;坚持“中心镇”带动,重点支持赵李桥镇建设湘鄂边界明星镇、赤壁镇建设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柳山湖镇建设四化协调发展示范镇,全力创建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市;坚持“示范村”引导,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开展“百村万亩”基地建设,全市每个村都培育1个以上主导产业。

全力推动“三区”发展,做强乡村振兴发动引擎。重点打造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可容纳3万人康养度假,平均每年吸引游客330万人,导入2万名职校学生在赤就读就业,5000名教育科研在赤从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万人实现增收;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投资50亿元的龙佑汤茶康养小镇项目成功签约,投资10亿元的羊楼洞古镇项目初具规模;着力推动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全力推动以城带乡,做实乡村振兴底板。推进城乡资源一体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农田46.3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与浙江宁波海曙区“跨省通办”43个高频事项,首批106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武汉“1+8”城市圈“跨市通办”,“我要开茶楼”等9个“一事联办”在湖北政务网上线运行。

嘉鱼

嘉鱼县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坚成果。

建机制,全面压实乡村振兴责任。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累计整合资金5529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拓展脱贫坚成果开展2轮暗访督查。对省纪委运用“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政策落实监督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反馈嘉鱼县的1691条问题线索核查工作开展3次督查。

转方式,加快提升农业产业质效。成功引进外婆湖、湖北嘉珍、湖北联创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全国野藕加工产业品类最全的莲产业链;建成绿色防控基地18个,绿色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先后建成田野乡村公园、金色年华生态养生谷、康丰源生态旅游区、斧头湖畔休闲农庄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强的乡村旅游项目。全县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0%。

优环境,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1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整治村,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日”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10个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累计投入2.6亿元开展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余码头二泵站、两湖围堤加固、簰洲湾崩岸应急整治等工程顺利完工;投入2880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600万元建设潘湾十里蔬菜走廊项目;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湖一策”开展21个湖泊污染综合整治,收回了蜜泉湖、大岩湖等17个湖泊养殖承包权,“禁煤禁烧禁鞭”全面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扎实推进,建成农业面源统防统治面积25.6万亩。

编辑:hushaopeng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