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咸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倍增密码”解析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04-04 09:04:00

  一年里38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至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6%。

  3月30日,这份从市统计局获悉的全市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单,令人欣喜---

  3年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仅18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

  业内人士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3年间,咸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增加值占比都实现了倍增,这样的增速在全省屈指可数。

  政策领跳 创新热情空前高

  近来,湖北牧鑫家居老板陈津辰一直忙着张罗一件事——在咸宁高新区整一块地,扩大生产规模。

  在“经济寒冬”里,陈津辰逆向扩张的底气来自手握智能电动家具的50多项专利。

  牧鑫家居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家居生产企业,2010年落户肖桥工业园。3年前,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向智能家具转型,研发生产的智能电动餐桌机芯、餐桌音乐喷泉系统、智能感应旋转装置等产品畅销全国,牧鑫成为电动家具行业的领导品牌。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

  除了专利,牧鑫进入高新企业行列,还迈过了另外5大门槛:产品必须在高新产品目录、3年产值每年递增10%、科技投入达销售收入的6%、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财务管理要规范。

  以6大标准为支点,我市不断撬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创新热情。为此,我市先后制定了《咸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奖励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10万元奖励。

  与此同时,市科技局把高新企业认定由1人“顺带管”,扩大到6个业务骨干组成的专班“专门管”。专班从抓基层培训开始,带着6大标准,带着各项政策,深入企业手把手地教他们向高新企业迈进。

  政策领跳,专班推动,我市企业跻身“高新企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去年的数据足以为证:我市申报高新企业48家,通过认定38家,通过率79.2%,申报数、通过数均达到历史最高。

  服务助跳 拆除产研隔离墙

  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咸宁高新区。董事长郭桂华有个梦想,将咸宁变成世界燃料电池之都。

  去年,喜玛拉雅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燃料电池项目,成立了车用燃料电池研究院,成为清华大学在地级市设立的首个科研机构。校企合作以此为平台,初步完成燃料电池催化剂生产、双极板生产、膜电极生产、电堆组装生产试制工艺条件,掌握了其核心技术,并实现销售零的突破。据悉喜玛拉雅公司已与东风汽车等多个汽车生产厂家达成合作。

  背靠清华雄厚科研实力,手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面对良好市场前景,郭桂华对实现自已的梦想信心满满。他把2015年定为公司的“燃料电池元年”,计划今年底实现批量生产,做到燃料电池中国第一、世界前五。

  郭桂华说,牵手清华,要感谢市科技部门乐当“红娘”。

  一直以来,横在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有堵无形“隔离墙”,隔断了两者之间互通有无。 

  对症下药,我市积极推进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百名专家联百企”、“双百工程”工作,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建立技术需求信息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促进校企联姻,促进科企联姻。

  管中窥豹,自2013年开展“百名专家联百企”活动以来,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有组织地深入126家企业,征集到188个项目难题,利用咸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信息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通过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科技创新趋势,面向企业发布新技术、新成果,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转变发展方式。

  截止目前,101个项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农业科学院、中船重工701研究所等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实现成功对接;组织科技成果转化56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6280万元,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逾20亿元。

  高台起跳 孵化引擎马力足

  抢抓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机遇,2015年咸宁高新区高新产业再上新台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高新区GDP的29.5%。

  自从咸宁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高新产业一年一个新台阶,迅速形成了“以互联网产业为先导,以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聚集地。

  创建国家高新区旨在实现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3月17日,科技部专家调研组对我市坚持“以升促建”,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经济开发区到省级高新区到创建国家高新区,更换的不止是牌子,更换来了“高增长”。赤壁经济开发区深谙个中道理,成为县市开发区第一个“跟进者”,2015年升为省级高新区---

  这一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向赤壁高新区加速聚集。目前,园区内近4成企业为高新技术型企业。

  这一年,各类资金不约而同流向赤壁高新区。各类金融机构、社会基金和政府基金全年为区内企业实现融资2.59亿元。

  这一年,不同人才涌向赤壁高新区。据统计,园区企业90%以上拥有自己的自主研发和管理团队,百余名高新技术人才落户高新区。

  赤壁经济开发区升级后的“孵化效应”,激起了“跟进潮”。去年底,通城经济开发区创建高新区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嘉鱼、崇阳等县市也在积极开展申报准备工作。

  与打造“高新区孵化引擎”同步,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15全市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达14家。依托这些中心,全市建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6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处,省级博士后产业创新基8个, 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4家,共同搭建起绿色崛起的创新平台。(记者 何泽平 王莉敏 通讯员 陈新辉)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咸安“文化奶”叫响大市场“挤出来”的纯正品质
下一篇: 干群聚力兴产业 通城造血强肌推进产业扶贫纪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