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纬30度线上的通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气候适合茶叶种植。
通城茶叶种植有3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通城茶叶从瑶乡内冲一带,被运往羊楼洞,经茶马古道,远销欧亚大陆。
如今,通城茶产业正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衔接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不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产业链向海内外拓展延伸。
基地建设标准化
5月27日,记者走进湖北福人九井峰茶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飘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茶场负责人李伟松介绍,目前公司在进行红茶加工。
2007年,湖北福人药业与沙堆镇政府签订租赁合同,将沙堆精制茶厂及其周边大小10余家茶厂进行土地资源整合,成立湖北福人九井峰茶叶有限公司。
李伟松介绍,公司从茶园建设、田间管理、鲜茶采摘到茶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在种植结构上,不断改良品种,由原来的有性繁殖发展到现在的无性繁殖,品种由福鼎大白为主,到以槠叶齐、碧香早等国家级、省级认定的良种,实现种苗良种化。
在田间管理上,用生物肥取代化肥,主要施用茶粕、菜粕及桐饼等,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营养成分,增加植物激素,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加快了无公害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三品”茶叶发展。
截至2016年12月,公司已完成投入1700万元,先后完成了930亩山地茶园标准化建设,目前已投产受益面积约600亩,其中盛产面积约200亩。
福人九井峰茶业是该县茶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5.53万亩、产量1950吨,认证无公害茶园达到1万亩、有机茶园2000亩,建成白毫早、福鼎大白、鄂茶8号、槠叶齐、龙井43号、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茶园2600亩。
生产加工规模化
近年来,通城县实施“百亿茶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逐步实现规模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县特产局产业股负责人蒋白虎说:“通城茶叶企业和合作社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全县90%的茶叶基地和农户抱团发展。”
成立于1985年的湖北双狮茶业有限公司,是该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由通城籍茶叶老板刘立生创办,已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年近七旬的刘立生,上世纪70年代返乡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到双狮茶业董事长,见证了通城茶产业发展的兴衰。
刘立生说:“通城茶叶行业起步早、效益好,但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从目前形势来看,发展比较平稳。”
目前,双狮茶业建立了占地100余亩、总投资1.2亿元的产业园, 拥有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2万余亩的原料基地,其中出口备案基地5000亩,具备年1万吨红茶、绿茶生产能力。
去年,公司实现利税100万元,并带动千家万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与销售。仅加工环节,为周边150余户村民提供就业,每年为他们带来200余万元纯收入。
除双狮茶业外,该县还拥有霞光茶业等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锦山基地茶业、百丈潭有机产业等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建设大柱山茶场、向阳茶场、国庆茶场等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0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
产品销售国际化
经销大军,激活了市场动力,通城茶叶远销海外。
通城县是湖北唯一一个茶叶销大于产的县市,全县近1/3的加工茶叶需从外省调入,现已建立覆盖全球的茶叶销售网络。
县特产局局长廖象文介绍,1978年,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通城茶产品有了出口自主经销权,通城茶产业的潜力得到空前挖掘和激发。
2005年,湖北双狮茶叶公司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每年出口茶叶30万公斤以上,绿茶、红茶系列产品向香港销售,并出口德国、美国及非洲地区。
2016年底,双狮茶业全资子公司——东方树叶公司在北非摩洛哥成立,据保守估计,2017年,东方树叶公司有望实现400万美元销售额。
目前为止,湖北双狮茶叶是咸宁市首家拥有跨国子公司并从事生产、销售的茶叶企业。 (咸宁日报记者 李嘉 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徐政)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