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时评 >> 正文

以创新扶贫实现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11-13 21:11:00

田新文

  扶贫脱贫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其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最终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与突出问题

  虽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贫困落后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在当前实际扶贫开发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识别扶贫对象不精准。当前在实施扶贫过程中,由于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往往造成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没有精准到点上。同时贫困对象、贫困村的识别环节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危险,导致需要扶的没有扶、不需扶的却扶了等社会不公现象。还有部分已脱贫的地区为了保住“贫困县”的帽子而不惜造假,浪费和挤占宝贵的国家扶贫资源。

  二是“区域排斥”导致扶贫不公。为了推动特困地区的区域综合发展,2013年党中央全面启动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然而在实际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成效,往往以非贫困区甚至相对富裕地区为基础整合临近的贫困片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更是将真正的甚至是大量的贫困村排斥在外”,造成了客观上的扶贫不公。

  三是单纯的物资投放无法确保扶贫实效。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习惯于从经济层面上的帮扶,忽略了贫困地区人民的造血能力的培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没有消除贫困现象,反而更加暴露和助长了部分贫困户的“坐着等、伸手要”依懒思想。一些贫困户观念保守,不愿苦干,还有的不务正业,甚至染上不良嗜好,都极大地损害了扶贫脱贫已取得的成效。

  四是扶贫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扶贫资源是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即每个贫困地区的贫困户都可以享受并使用这些扶贫资源。长期以来,扶贫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动态更新不及时,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存在贫困人口“只进不出”、“被脱贫”、“被扶贫”等现象,贫困人数只增不减,进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社会不公等问题。

  二、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路径创新与机制改革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新胜利。为此,创新扶贫开发路径、深化扶贫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构建精准识别机制,动态识别贫困户。要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必先做好识别机制的顶层设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因此,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只以经济收入为基础的识别机制,建立动态、多维的评判标准。首先进行贫困个人申请,通过多维标准民主评议判定是否对其进行帮扶;再将其实际信息公开,由上级政府机关考察最终决定,并将结果进行公示。逐步实现由县到片区再到户的瞄准,提高贫困对象识别精准度,让真正的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全部纳入帮扶之列,切实走好精准扶贫第一步。

  第二,创新推广“1+N”模式,实现对口精准帮扶。目前,各省市区出台了“1+N”精准脱贫系列文件,这种“1+N”模式扶贫效果明显。因此,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创新推广“1+N”组织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政府、市场、社区、贫困户共同参与,各行各业帮扶帮带,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全力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第三,打造地区特色产业,制定合理扶贫规划。一是要创新产业扶持,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种植绿色蔬菜、开发水果生态林、养殖以及旅游等产业。二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源投放力度,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三是要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第四,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扶贫人口精准化。扶贫管理要动态化,建立精准管理反馈机制。不仅要有贫困进入机制,将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人口及时纳入贫困管理体制,及时给予精准帮扶;又要有脱贫退出机制,对于经过帮扶后脱贫的贫困人口,应及时将其退出扶贫范围,引导其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寻找致富渠道。这种体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扶贫资源,而且切实保障扶贫人口的精准化,更大程度上保障贫困地区的扶贫公平。

  第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贫困主体的参与度。其一,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指导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寻求工作机会。其二,“扶贫先扶志”,深刻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消除部分贫困人口的“等、靠、要”依赖心理,从文化上和思想上根除贫困人口的劣根性。其三,增强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奉献
下一篇: 坚守人民立场 密切血肉联系———三论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