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时评 >> 正文

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7-07-26 20:42

  新常态下,地方审计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审计要突出八个重点,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责任。

  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促进政令畅通。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特别是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以及简政放权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

  加大财政审计力度,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揭露和查处严重铺张浪费、重大资源毁损、环境污染及效益低下等问题,推动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审计,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

  加大金融审计力度,促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推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组织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审计,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促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加大国有企业审计力度,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做优做强。加强对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审计,严肃查处暗箱操作、低价贱卖、利益输送、侵吞贪污、挥霍国有资本等行为,推动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壮大实力。

  加大民生资金审计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扶贫、“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关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关注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的建设情况,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建设生态文明。依法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大气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国家所有的其他资源进行全面审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地方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立足权力运行与责任落实,着力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履行发展、环保、民生、安全、绩效、廉政等责任情况,重点揭示和反映重大违法违纪、重大失职渎职和损失浪费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促进主动作为、依法作为、有效作为。

  加大政府投资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投资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全覆盖审计,促进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强管理,节约公共资金。对建设周期长、资金量大城市路网、高速公路、水利工程、能源工程等重点设施和公共工程实行跟踪审计,促进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项目质量和资金效益。(金显威  作者单位:市审计局)

编辑:Thierry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大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的职责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