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闻 > 赤壁新闻

新农三变——赤壁市基层群众务农观念转变调查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05-27 07:05:00
    当下,正值中稻插秧时节,在赤壁市乡间田边,一亩亩稻田生机勃勃,农民们精气十足,火热投身于农业生产,村里的闲田越来越少,愿意务农的人越来越多了。
  面对这一转变,里面有何原因?近日,记者深入赤壁市基层,一探究竟。
  生态化种茶
  潘向阳(29岁 茶农)
  潘向阳出生在车埠镇斗门村,如今回乡承包茶山,种茶兼加工,现在已是第二个年头,茶加工生意应接不暇。
  望着正茁壮成长的茶苗,潘向阳谈起刚决定回乡种茶时遇到的阻力。
  2013年春节,潘向阳回家过年后,就一直没有出去,天天在村里头转,准备留下来种茶。
  听到这一消息,潘向阳的父亲急红了眼:儿子自小会读书,自己辛辛苦苦供他上学,指望着他长大走出山门,可他如今却要回乡种茶,这不是糊涂吗?
  面对父亲“别冲动”“想清楚”的劝说,潘向阳不为所动,顶着压力,承包了300亩茶山,运用自己的农学知识,高标准种茶,同时,承接茶叶加工,销售加工机器。
  虽然年轻,但他做事认真,专业精,做工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茶农把自家茶叶送过来加工,对加工后的产品也很满意。村里的种茶大户,见到潘父,都说:“向阳这孩子,以后会有大出息。”潘父觉得倍有面子,对儿子的选择不再抵触。
  生态茶,是潘向阳的奋斗目标。他说:“现在务农,不同于以往,讲的是质量和规模,挑战大,能取得的成就也大。”
  目前,潘向阳的生意还处于投资阶段,再过3年,种的茶叶才进入丰产期。他坚信自己能用事实证明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产业化种粮
  祝移婆(44岁 种粮大户)
  祝移婆是车埠镇人,从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5年间生产基地由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1日,记者来到赤壁市源盛农产品有限公司,祝移婆正在车间忙碌,加工胚芽米。谈到农业经营,他说自己之所以承包如此多田地,是因为里面有着多元化的收益。
  他不仅种粮,还搞大米加工,他的加工厂同时生产精白米和胚芽米。胚芽米是保留了米粒上的胚芽和糊粉层的米,营养价值比精白米高出几倍,经过加工和包装,每斤胚芽米可卖12元。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生活质量,高端大米渐受欢迎。”祝移婆比划着说,这是一个谷子,这外面有很多层,我们保留了胚芽、糊粉层,因为天然营养大部分在胚芽和糊粉层上,目前来说,这是最好的大米,深受市场欢迎。
  在车间里,停放有多辆农机,祝移婆介绍:收割机有两台,旋耕机有四台,大型的拖拉机、插秧机一起有7台,共有十几台机器吧。每年春耕春播秋收,村民都要来租用农机,这也能带来一笔不错的收益。
  规模化流转
  但意安(40岁 亿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1日,赤壁市亿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但意安,又流转了赤壁市蒲圻办事处苦竹桥村300亩荒地,归到自己名下。
  “见荒就收,这是合作社成员种田的原则。” 但意安说,算上已有的3000亩,现在共有3300亩田地。去年一年,合作社的流转费用达到70万。
  他说之所以流转如此多的田地,看中的是种田的形势越来越好。合作社现有成员8人,都是农家出身,却从没种过田,多年来在外面开货车谋生,用他的话说,“开车吃亏不说,行业竞争激烈,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
  他在网上看到,国家许多政策朝农业倾斜,便与同村的但亚军等人商量:回家种田!他们成立合作社,争取地方农业部门支持,用积蓄买了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为了用好政策红利,他们见荒就收,在2013年,实现了家乡茶庵岭镇“零荒地”。
  说起种田的优惠政策,但意安如数家珍: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政策……
  从耕地、购种、育秧,到农机、小农水、创办农业经营主体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补贴。但意安认为:国家这么重视农业,坚持下去,肯定没错!
  链接:近年来,赤壁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007年,仅有合作社12家,现在,已经猛增至377家,家庭农场20家,种田大户716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记者 刘子川 特约记者 童金健)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拼出新天地--赤壁赤马港办事处服务项目建设走笔
下一篇: 赤壁市举行政治知识测试 主职领导成绩公开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