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撑起一个产业——崇阳县竹业强县路径观察
向精加工转型
8日,崇阳县天城镇洪下村隽水河边,许多竹农正将从山上放下来的楠竹打捆,通过水路运往城中加工。
在该村通往县城的路上,分布着众多小型楠竹加工厂,有的专业破竹,有的将竹子做成筷子、竹帘、竹丝等,有的将楠竹加工成普通建材。
“像沿河这样的加工厂,大多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县农办干部介绍,全县有39万亩竹林,其中楠竹37万亩,立竹量6500万株,竹类品种多达10多个,然而丰富的竹资源,以前一直没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该县向精细加工发力,力促竹产品向“高大上”转型,打造本土竹产业品牌。作为崇阳竹产品加工龙头,鑫森工贸实业有限公司率先试水。
在公司车间生产线上,竹子经过破竹成片后,穿过机器,经过浸胶、风干后,竹片变成棕色,再经重压和高温加热,变成重重的竹方料。
“这些方料被运到另一车间,经过均匀切片,成为地板的形状,还需再经过一道工序,才能成为千家万户用的地板或装饰材料。”工人介绍。
目前,像鑫森工贸实业一样,崇阳境内有26家楠竹精细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重竹方板料,产品主要以半成品销往安徽、浙江等地。
往产业链延伸
崇阳竹产业发展,经历了长足的探索。数据显示,2003年,因传统的抚育管理方式落后,崇阳竹材加工转化利用率不足40%,竹材增值潜力亟待挖掘。
对此,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五批次组织县、乡、竹农代表到浙江安吉、临安等地取经,并请外省专业技术人员来崇兴办基地。
2006年,港口乡率先推广“安吉模式”,对境内3万亩成片楠竹基地采取新技术,立竹成倍爆土而出,亩平立竹量从原来的180株增至260株。
此后,天城镇洪下村、白霓镇纸棚等村相继推广新技术,亩平立竹增长20%以上。
“不仅要走出去、引进来,还要形成自己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农办负责人认为。
为推进竹业产业化经营,该县建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专项用于竹产业的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推广及品牌建设,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策规定,从2013年起,对现有从事竹产品加工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每年按新增部分10%的比例奖励给企业,招商引资6年优惠期满的企业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
不仅如此,该县整合资源,开辟竹旅游精品路线11条,创办农家乐16家。每年来竹林旅游人数达到3.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
目前,该县从事竹业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竹业综合产值3.6亿元。
朝市场化发力
如何让竹产品走向市场?该县努力探索,让竹笋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在各大超市,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的干笋、清水笋、即食性调味笋三大系列十余个品种,流行市场。
当日,在瑞发生物公司内,2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竹笋切条封装,最后将产品送进仓库等待送往全国各地。
“这里的竹笋分为雷竹笋和楠竹笋,待其分类去皮后,装进大锅进行蒸煮,冷却后转移到加工车间。”公司技师介绍,今年是出笋大年,鲜笋产量达5000多吨。
以往,雷竹冬笋、早期春笋均以鲜笋直销省内外蔬菜市场,中晚期鲜笋在县内加工。伴随销售市场日趋成熟,销售版图不断东进南下,价格和销量也相继逐年攀升。
如今,该公司雷竹鲜笋畅销武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并通过贸易公司远销东南亚地区。
让崇阳人引以自豪的是,曾经司空见惯的竹笋,历经漫长的出山之旅,出市入省闯入全国贸易体系,在外贸上有了自己的新坐标。
2002年,崇阳雷竹鲜笋直供韩日足球世界杯;2006-2009年连续三年,该县雷竹鲜笋通过绿色通道直供香港。
一物起,一业兴。目前,该县在工商注册的竹笋加工厂10余家,以瑞发为代表领跑市场,年加工鲜笋能力达到5000吨。其中,有3家加工能力达到2000吨,更多的崇阳人尝试抱团发展,筹建全国最大的雷竹鲜笋配送中心。(记者 王凡 特约记者 汪淑琴 通讯员 宋金光)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