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部分受灾乡镇扎实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见闻
去年“6·02”,崇阳遭受特大暴雨洪灾,房屋倒塌严重,公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损毁十分严重,全县12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3.18亿元。其中桂花泉、石城、沙坪三个乡镇受灾特别严重。今年“6·02”、“6·28”“7·03”,崇阳再次遭遇强降雨,损失惨重,特别是港口乡、桂花泉镇、石城镇受灾情况严重。灾后发生后,引起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省市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县上下众志成城,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修路、建桥、筑堤、架杆通电、修复农田、建设扶贫(灾区倒房群众)易地搬迁安置点……
如今,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10月14日,记者兵分四路,重走重灾乡镇石城、沙坪、桂花泉和港口乡的几个村组了解情况。
石城镇虎爪村田野风光
县委副书记、县长杭莺(中)深入灾区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去年水毁石城镇石门桥
修复好的石门大桥
去年双港公路被毁
双港公路路基已修复
石城镇阳光小区易地搬迁(灾区群众)安置点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协光(中)在桂花泉镇察看灾情
桂花泉镇官庄村沈家山灾后重建安置点
县委副书记金山(左一)深入灾区指导灾后重建
县人大主任王光新(左一)在沙坪镇指导灾重建
抢修供电设施
修复后的河堤
港口乡村民在修复水毁农田种上蔬菜
石门村六组村民万传甫灾后喜迁新居
桂花泉镇:上下一心忙重建
13日,桂花泉镇官庄村四组的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安置点上,机声轰鸣,建设工人正在忙碌的工作着,成排的新建房屋主体工程完成,即将进入封顶阶段。四组村民熊华明看见拔地而起的新房屋,会心的笑了。因为他家就是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安置户之一,在今年年底就可以在新房里过新年。
这只是桂花泉镇灾后重建的一个小画面。在崇桂公路官庄村村委会旁边的一处集中安置点也完成了主体工程,正在进行道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官庄村4组沈家山的滑坡体,目前已经釆取削坡,用25号螺纹钢锚固,阻止滑坡体继续下滑的应急处理。此滑坡体已经纳入国土部门的地灾治理项目,即将进入实质治理阶段。
今年7月3日夜间持续性的特大强降雨,让桂花泉镇出现了继“6·02”之后的又一特大的洪涝灾害。此次强降暴雨呈现受灾面积大、受灾点多、成灾严重、损失惨重等四个特点。灾情导致全镇7座小(二)型水库全部接近或超出汛限水位,6座开始溢洪。境内的河流、塘、堰及渠道高水位、满负荷运行。全镇8个行政村全部受灾,民房倒塌,水田、旱地、渔塘受淹冲毁,水利、电力和广播通讯等设施损毁严重,交通、电力、通讯一度中断,其中官庄村、双港村、东源村1200多人被洪水围困。造成该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100多万元。
桂花泉镇的灾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在灾期,县长杭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协光、县政协副主席谭忠勇均在第一时间赶赴该镇灾情现场一线,科学研判,指挥抗洪救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度汛。灾后,各级各部门领导多次深入桂花泉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帮助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官庄村4组沈家山山体在7月4日、12日相继出现裂缝,出现5.5万方大面积滑坡。后经省、市、县国土部门领导、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勘测,认定为中型滑坡,必须对该组58名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同时,启动滑坡体治理勘察设计和相关方案。
“我们四组的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安置速度这么快,搬迁地方又满意,与卢组长心系群众的情怀是分不开的。”官庄村四组组长熊小华笑哈哈的说道。
原来,省发改委驻崇阳抗灾救灾工作组进驻崇阳后,于8月1日上午,到官庄村4组核查灾情时,了解到村民们对于镇政府将他们整体搬迁到山外约3公里处的新农村建设点非常不满意,表现出坚决不搬的态度。工作组组长卢军一面向村民转达省委、省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宣传灾后救助政策,请求村民们从自己的安全着想,服从大局,共同想办法寻找可以接受的新址,尽快搬离滑坡点,建设新的家园。另一方面,要求桂花泉镇党委、政府实事求是,既要说服受灾居民易地搬迁,确保生命安全,又要适当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就近寻找新的安置点,保证受灾群众入冬前有新房居住。
期间,卢军组长多次深入官庄村4组,与镇党委主要领导和官庄村4组村民商量,征求多方意见,经过不懈努力,在离倒塌房屋不远处找到一块较平整的荒地,且离山体较远,经地质勘探适合建房居住。全组村民对政府的选址非常满意。
8月16日,房屋重建工作开始启动。8月19日,安置点施工。
记者了解到:官庄村集中安置点和沈家山因灾倒房安置点,地处官庄村2组和4组,该村位于桂花泉镇东部,东邻天城镇仅10公里,西距镇政府4公里,崇赵公路贯穿其境,交通十分便利。辖6个村民小组,395户,1679人,其中贫困户110户,385人。
官庄村安置点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计安排卡内贫困户16户,74人。
沈家山“703”因灾倒房安置点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单层平房,分前后两栋。共计安排因灾倒房户9户,35人,计划2016年12月底全部入住。
为了能够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房居住,该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的“桂花泉镇易地扶贫搬迁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灾后重建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本着“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2个集中安置点,都成立了工作专班;强化协调对接。工作启动后,做到“四个对接”,即与有关职能部门对接,与建筑公司对接,与工程监理对接,与县易迁办对接。每星期召开一次督办会,每2天各专班汇报一次进度,专班成员每天亲临各个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通过抢晴天、战雨天,易地搬迁和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该镇党委书记徐鹏志告诉记者:“面对灾情,全镇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把灾毁项目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把民心工程办好,建设更加美丽生态新桂花。”
港口乡:高堤河畔田园美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高堤河,是崇阳县港口乡畈上、洞泉等村上万人的生命之河。而今年入夏以来的几场强降暴雨,致山洪爆发,河水漫堤使6处河堤溃口,沿途一片汪洋,连央视直播车也开到了现场……一晃4个月过去了,灾后重建怎么样呢?近日,记者走访受灾最惨重的港口乡洞泉村时,骄阳下洪水肆虐过的痕迹仍历历在目,但所到之处秩序井然,被洪水撕裂的河堤早已重新加高加固,筑得牢牢实实,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住房都已粉刷得洁白如新,村民们悠闲自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6月2日,崇阳又遭遇强暴雨,港口乡受灾最重,近8000亩农田被冲毁。6月28日,7月4日前后,这一带再次重复受灾。
易涨易退山溪水,洪患皆在高堤河。这是一条冬春径流仅10多立方米/秒、洪汛时却可达到1000多立方米/秒的溪河,流量差达100多倍。记者看到,它穿流在丛林、农田中,浑水下泻,两岸植被东倒西歪,洪灾历历在目。
首轮洪灾,洞泉村受灾最重,溃堤6处,最大溃口160多米,共淹没农田610亩。次轮洪灾,在下村受灾最重,两轮溃堤12处,淹没农田600多亩。“本来堤岸都差,现在有的堤岸整修了,硬化了,还是老样子的地方就更薄弱了。”洞泉村支书程清兵介绍,前两年,畈上村硬化了堤岸,今年就经受住了洪水考验。首轮洪灾过后,洞泉村调集全部力量抢修堤岸。为修复一处溃口,不惜本钱修了700米便道。次轮洪灾,洞泉村的6处溃口,基本都度过险情。
“几乎是年年受灾,今年最糟糕。”家挨河堤最近也是受灾最重的二组村民汪仲军说,当时河水湍急,一决口就冲到房里,一楼的家电物品都来不及搬就淹没了1米6左右,他家靠木材加工的机器冲毁了,放在场子里的200多棵杉树全部冲走了,估约损失3、4万元。记者 看到,他家的木材加工机器已重新安装好,电锯转起来了。王仲军高兴地告诉 记者 :“生产恢复了,生意也渐渐好起来,今年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高堤河多处溃口的洪水将洞泉村靠种植有机蔬菜的王雄火150多亩蔬菜全部冲毁了。当时,他眼看就要上市了,豆角、辣椒、茄子、西红柿全没了,
洪水退后,整个蔬菜基地一片狼籍。基地的蔬菜被连根拔起,冲得无踪影,就连用钢管搭建的蔬菜大棚也被冲得七零八落,整个基地的损失达50多万。
据了解,王雄火是洞泉人,在深圳当兵,退伍后在深圳创业,开有超市、酒店等。当他回家看到家乡大量农田撂荒,决定流转土地种植有机蔬菜,直供深圳宝安一个有8万居民的社区,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可观,前两年收益不错。
季节不等人。为了抢抓下一轮的蔬菜上市,王雄火组织劳力开始重建大棚,及时补种改种了红菜薹、白菜薹、莴苣、黄瓜等多个品种的时令菜,目前恢复种植面积达80%,已有多个品种到了采摘期,每天都向深圳发货。他幽默地说:“深圳宝安社区8万居民,每天都等着我的菜下锅呢!”
据该乡乡长汤明春介绍,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赴一线指导救灾,民政、水利、卫计、供电、国土、交通等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派员赴港口,全体乡村干部、联系村扶贫工作队、乡直部门全力以赴,灾后重建工作迅速启动,灾后各项重建工作全面铺开。为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该乡积极组织和引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目前,全乡已完成改种补种面积2000多亩。
石城镇:全面抢修不停歇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石城镇,在镇分管副书记丁超的带领下,重走了曾遭灾损毁严重的石门、塔坳、新桥、虎爪、黄龙、石壁等村,了解灾后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移民搬移等工作情况。
倒房村民:妥善安置 喜住新居
在塔坳村一组,记者看到一栋新建成的二层楼房,白色的外墙瓷砖,大红的门联,门联上写着“党恩浩荡灾后重建千秋业,祖德流芳子孙兴旺万代昌”,横批写着“千秋基业”。经了解,方知这是村民万秋来的家。
万秋来今年65岁,是一名老党员。他一家4口人,原有的6、7间房子在去年“6.02”洪灾中被冲垮,政府按救助政策资助2万余元。
如今,房子建成了,他搬进了新房,通过写对联表达谢党之恩。
塔坳村村干部汪文军告诉记者,去年“6.02”洪灾,村里初步登记倒房户189户,后经过民政等部门多次核查,立项95户,目前,45户在石城镇阳光小区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50户原地重建,村民的生产生活已回归正常。
在石门双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见到了正在装修房子的石门村六组村民万传甫。他家住双港河畔,去年“6.02”洪灾,房屋被毁,后借房居住。如今,政府已建好安置房,3室2厅105平方米,他准备花个3、4万元,搞好装修就搬进去住,言语间充满感激和喜悦之情。
石门村党支部书记雷昌富介绍,该村倒房73户,立项21户,其中15户在石门双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6户在石城镇阳光小区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目前,因灾倒房户已全部安排妥当。
据了解,石门双港集中搬迁点已建房36套,解决了石门村32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住房问题。黄家坳集中搬迁点解决石门村17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住房问题。石城集镇集中搬迁点(阳光小区)已建房118套,计划还建房50套,主要解决塔坳、新桥、宝林等村72户贫困户和96户倒房重建户易地搬迁脱贫和灾后重建的困难。
为了让异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石城镇党委政府两手齐抓易地搬迁和后续脱贫。在阳光小区附近租赁土地,给每户提供0.1亩菜地,以解决搬迁农户日常生活吃菜靠买的问题,减轻搬迁户的日常开支负担;在小区周边的鸡鸣峰等5个茶园、跑马岭水果园、汉兴雷竹园、桂口水果园、石下中药材种植园、石城工业园等地方建立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安排易地搬迁贫困户就近务工,提高家庭收入。
针对分散建房户,由镇长和主抓民政副镇长专门负责,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给重建户协调联系建筑队,帮助解决建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使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
水毁电力通讯:全面修复 群众点赞
从石门到塔坳到新桥,沿途看到一根根电线杆矗立在山头路旁,有人居就有电力、通讯网络入户。
石门村村支部书记雷昌富告诉记者,他们村曾被毁的电力、通讯网络不仅全部恢复,还增加了宽带、有线。
新桥村党支部书记舒幼平回忆起去年“6.02”洪灾发生后的情况,他说,山洪暴发后,他当时在村救灾现场,看到路上的电杆被大水冲倒冲走,因电线牵引,山上的电杆拉倒了。他和几个义工,还有武警战士,从山上攀爬进来,一路看来,全村的电杆有90%倒了,整个村停电无通讯。5日,村来了电力施工队30多人。令他感动的是,虽然人多,但不扰民,生活上未找任何麻烦。施工人员每天踏着露水上工,披着晚霞而回。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斗,恢复了新桥村电力。群众个个称赞。
塔坳村村干部汪文军也说,去年“6.02”洪灾,村里90%的电杆被冲倒,该村320户800多人曾处于与外界失联状态。经过交通、电力等部门的抢修,路在灾后二周内修复路基通车,电、通讯则在路通一周内修复,迅速非常快。
据了解,灾情发生后,电力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崇阳县供电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紧急抢修队伍,多方调集物资,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开展抢修保供电工作,帮助石城、沙坪等乡镇的59个村3.58万余户恢复供电,除新桥、庙铺、塔坳等3个村组因交通受阻恢复供电周期较长外,其他村组在一周内陆续恢复供电。
目前,受灾区全部恢复了通电,双港高压线(裸线改皮线)整改全面铺开。
水毁道路:修复路基 恢复通车
去年“6.02”洪灾,双港公路冲毁,石门、新桥、宝林、塔坳四村4000余人交通受阻,村民出行、购买生活物资,一度靠肩挑背驮。
沿着双港公路,驱车前往石门、新桥、宝林、塔坳等去年受灾严重的村组……
在石门村石门桥地段,记者看到,大桥冲毁后搭建的简易桥不见了,屹立在双港河上的是一座长22米、宽4米、投资60万元建成的大桥,被冲毁的河坝修复得更加坚实,倒塌的民房户也已迁入政府所安置的新居,村子又复归昔日的宁静祥和。
该村支部书记雷昌富告诉记者,去年“6.02”洪灾冲毁了该村大小桥梁13座,目前,7座立项,6座已竣工,1座在建之中。
沿着双港河继续前往塔坳村,只见昔日被水毁的双港公路已完成路基修复,滑坡路段也进行了加固,曾交通受阻的新桥、塔坳等村,已恢复交通。
据县交通运输局农管所所长陈亚斌介绍,双港公路从石门桥到塔坳村路段水毁公路约15公里,至目前,为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仅塔坳村就投资近400万元,恢复路基10公里,修建挡土墙1万方,修建桥梁2座。
据悉,对于该镇毁坏的道路及未恢复的桥梁。至目前,已投资1100多万元重建倒塌桥梁14座,投资40余万元,维修损坏桥梁8座。石门、塔坳、宝林、新桥四村的简易公路和自然村落的桥梁,交通运输局已纳入规划,进行第三期建设。
水毁河堤:恢复河堤 解民所难
沿着虎爪河堤驱车前行,河堤两旁,稻菽飘香,一眼望去,蓝天白云之下,连片的稻田,金黄色的稻谷将碧野点缀得格外明艳动人,有的田块,农民在抢收,脸上溢满喜悦之情。
来到去年“6.02”虎爪河决堤处,看到150米决口处早已修复、堤坝牢筑,河内河水潺潺。堤外被冲毁的农田,部分修复,被农民种上了庄稼,田里还留有秋收后的稻桩。部分冲毁严重,沙砾覆地、杂草丛生,满目疮痍。
在石壁村桥石门河堤决堤处,只见125米新筑的河坝坚固美观,堤外田里庄稼长势喜人。该村支部书记阴木兵介绍,灾情发生后,村里组织2台挖机、2台铲车、4台中型农用车,在县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紧急抢修,目前,该堤坝已通过了水利部门的验收,资金已拨付到了位。
据介绍,目前,该镇投入资金890万元修复河堤,已完工85处,桂口河的整险加固已完工,虎爪河决口已重新修复。长坪一、二组河堤,将结合农田整改一起规划设施。
水毁农田:立项解决 分步实施
来到黄龙村,在该村支部书记宋明华的带领下,实地了解该村去年被洪水冲毁的桥梁、河堤、道路、农田修复情况。
在该村八组,看到一座长12米的新桥修建一新,新桥两旁的河堤也修复如初,路上人来人往,田里有农民在忙碌。
五组村民邱员宝正在将秋收后的稻草收拾回家当柴火。她说,自己的这块田去年被冲,恢复后,她以每亩350元承包给他人耕种,今年亩产达1000斤。
如果不是村支书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被洪水肆虐,桥梁被毁,河堤决口,农田被毁。目前,该村被毁的10多处河堤共1493米已全部恢复,被毁451亩农田,目前恢复了230亩。
细看河堤两旁,发现还有部分被冲毁未修复的农田荒芜着。
该村4组村民龚元补说,他家有5口人,依靠耕种7余亩农田过日子,去年被冲毁了3余亩,政府补贴了600元,今年毫无收成,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农田,不影响明年的耕种。
据了解,该镇水毁农田面积15600亩,全镇干群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已恢复损毁较轻农田1万余亩,国土部门投入10万元(暂付),由镇政府组织恢复虎爪、白骡农田110亩;国土部门组织对神口村地质灾害点进行整治;长坪、桂口、虎爪3个村农田国土部门已招标,逐步在设施中。
一路走,一路看,真切感受到,去年“6.02”洪灾肆虐的痕迹正在慢慢修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已逐渐步入正常化轨道。但部分水毁水利设施建设、水毁农田的修复、水毁道路的进一步修复等仍是群众关心和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和督办工作。
该镇党委书记李晚清表示,针对“6.02”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及扶贫工作,石城镇党委政府将制定规划,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民政的副镇长及其他领导为成员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制订“政府引导、单位参与、农户自主”的工作方案;实行领导包村、镇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对农田恢复、毁坏的道路及未恢复的桥梁、河堤、移民搬迁等工作,加强督查,使灾后重建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沙坪镇:“民心工程”暖民心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距离暴雨灾害刚刚过去三个多月,与往年忙碌的秋收不同,今年秋季,崇阳县沙坪镇的群众一边忙着秋收,一边忙着重建,崭新的楼房已经建成,受灾群众搬迁入住,新修的乡村路已经通畅无阻,水毁的桥梁也已经完成修缮……持续强降雨带来的阴影逐渐远去,紧锣密鼓的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推进。
急群众之所急
10月初,沙坪镇进口村村民黄新光望着自家7亩丰收的稻田喜不胜收,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农民一年的寄托和梦想。“多亏了党和政府,真正为我们老百姓解决问题,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
今年“6·02”“7·04”洪灾中,进口村水圳由于年久失修,排洪功能丧失,汹涌的洪水不仅冲毁了周边几十亩农田,还把担负着周边村几千亩农田灌溉任务的水圳毁坏。“确保今年的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灾情发生后,沙坪镇党委、政府急群众所急,认真履行职责,不是等、靠、要,而是主动想办法筹资,抓紧时间施工。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如今,焕然一新的的水圳蜒盘旋在进村路边,不仅担负通水灌溉农田任务,而且还能够像河堤一样,抵御洪水的侵袭。
“以后再也不用下雨担忧,天旱也担忧了。”黄新光的田在水圳旁边,每次有灾情,他家都首当其冲。见到修好的水圳异常牢固,功能齐全,他笑得像个孩子。
与此同时,水毁桥梁的修复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在码头村,驳岸经过加固修复的台桥大桥耸立在河流上空,不时迎来过往人群。“3个月前,持续暴雨将桥下的驳岸全部洗空,这座有着近40年历史的老桥岌岌可危,我们立即组织封锁通行,同时开会商量抢险方案。”码头村吴书记介绍道。短短一个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这座自筹资金修复的桥梁再度扮演起赋予它的角色。“桥通了,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下了。”住在桥边的80岁老人熊秀莲老人喃喃道:“桥对面还住着我们一个村民小组,有100多人哩。”
截止目前,该镇积极修复水渠3000多米,目前,石坳河堤修复已完成,高庄河堤泉湖段硬化400米。重建沙坪村沿河街、进口村破港、枫树村茶冲泵站3座,石坳蓄水池修复完成,新铺设供水主管2400米、支管1100米,已恢复供水。集镇老街铺设供水主管9700米、支管15000米,占总工程量的90%,集镇居民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石坳、庙铺、泉湖等受灾村道路修复已纳入规划,石坳至源口公路、埂场山公路、大竹公路等道路得到了初步修复,石坳村张古桥正在重建中,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
想群众之所想
“感谢党和政府,真不敢想象,我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太婆还能搬进城里人一样的新楼房。”70多岁的老人吴彩云说道。
今年7月,受到持续强降雨影响,吴彩云老人的家变成危房,无法居住,只好住在村委会里面。由于老伴去世的早,唯一的儿子又有智障,属于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乡镇府发现情况后,立即前往老人家里,一方面安排他们的临时吃住问题,一方面将她家纳入年度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交钥匙”工程。
针对自然条件差,确实无建房条件的灾民,结合城镇化和房地产去库存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受灾群众在集镇购房。万水平是石坳村5组因灾倒房重建户,由于找不到合适建房的地基,经过县镇协调后,中交二航局为其捐款3万元,使其在沙坪镇购置了商品房,目前新房正在装修之中。
倒损民房恢复重建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沙坪镇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以签协议形式确定了重建方式,落实了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责任,实行班子成员包村,驻村脱产干部和村主职干部跟踪包户的责任制。经过多方努力,通过原址维修、易地搬迁或在集镇购房的方式,全镇7户倒房重建户,1户已购置商品房正在装修,计划11月7日前入住,剩下6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畴,其中1户已完成封顶,5户正在做墙,计划12月31日前入住。9户损房维修加固户,已于10月5日前全部完工,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
解群众之所忧
按照“科学、全面、系统”的原则,沙坪镇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开展灾损评估工作,第一时间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当中的同时,认真开展灾情评估、重建规划、基础设施抢修等工作,按照行业归口负责的原则,把灾后重建与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与上级对口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支持,以项目为支撑,对该镇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受损电力、通信设备,积极组织专业队伍,对全镇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的排查,通过村组干部群众和国土部门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小型地质灾害点得到了治理。经市地质专家到现场排查确定,全镇新增地质灾害点14处。目前已对泉湖和石坳2个村3处地质灾害点实施了削坡减载、回填沟渠等应急处置工程措施,彻底消除了群众担忧的安全隐患。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县供电公司积极行动,快抢快修,受灾村大部分电力、通讯网络已恢复。(特约记者 汪淑琴 沈二民 锦阳 陶然 通讯员 魏王杰 姜电刚 王建华 汤伟 丁正操 丁小波)
编辑:hefan
上一篇:
崇阳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 清剿伪劣消防产品
下一篇:
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新景 崇阳禅文化博览园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