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崇阳20个贫困村出列"系列报道之四--坳上村
千百年的羊肠小道, 如今在这山旮旯里建成宽阔油黑的旅游公路。远远望去,9米宽的二级黑色化公路似一条飘带舞动在山间平畴。一条铜钟至小山界40公里长的旅游公里穿村而过。
崇阳县铜钟乡坳上村因山坳多而得名。伫立坳上, 一条路改变了一个村的形象,加快了村民生活的节奏,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公路两旁全部栽种了栾树、樟树、桂花等五个树种,树下引种了波斯菊花、七彩花,构筑起一道彩色长廊。村民出行到县城的时间由原来的1个小时缩短到20多分钟。可以说,这条新修的公路是一条旅游路、扶贫路。
坳上村,是崇阳县47个贫困村之一,是2017年脱贫出列村。
打好扶贫攻坚战,就要理顺“精准扶贫、如期脱贫、产业富民、同步小康、县域一体、持续发展”的思路。去年来,县委副书记、县长杭莺带领县招生办驻点坳上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杭莺紧紧瞄准扶贫对象,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上做文章,推进精准识别、政策保障、项目资金、教育培训、对口帮扶、跟踪管理“六个到村到户”,全面实施道路、水利、房屋、电力、通信、教育、医疗“七位一体”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摸准村情、户情,才能因地、因户制宜,对口施策。坳上村位于铜钟乡东南部最边远的一个小山村,全村4个村民小组,190户,685人。现有耕地面积532亩,其中水田324亩,山林面积9000亩。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作物产量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经济来源不广,增收门路较窄,这些都是坳上村的劣势,但是,坳上村也有许许多多的优势和资源。例如,植被保护良好,原生态地情、地貌,自然田园风光,可开发的丘陵、山岗较多,特别是与著名景点大泉洞、青山水库近在咫尺,是游客经陆路前往大泉洞的必经之路,游览坳上,游人就可头枕着青山水库的浪涛,听渔舟唱晚。
精准扶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努力实现长久脱贫、可持续脱贫,就必须把生态强村富民、产业强村富民贯穿扶贫攻坚全过程。决策者凝聚集体智慧,编制了《坳上村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做到村级脱贫与贫困户脱贫同步规划、同步施策、同步出列。坳上村资源在山、优势在山、脱贫希望在山。依托山林、低丘岗地发展楠竹、黄茶、渔业、养羊、养牛等产业,依托大泉洞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卖清风明月。
背靠公路的马井山一脉有2000多亩荒茅山,春天茅深不见树,冬枯易燥发大火。在县、乡政府的帮扶指导下,坳上村把目光瞅准这片荒茅瘦土,本着自愿流转、共同开发、享受国家扶助政策的办法,组织村民挖山打眼。
先后投资50多万元,建成连片楠竹基地500亩;规划每年推进500亩,完成扶贫连片楠竹产业项目。
沿着新修的公路来到半山腰,一棵棵新栽的楠竹生机盎然。
“这个基地得到了县、乡的大力支持,今后既能发展观光旅游,又是天然的防火带。”坳上村支部书记沈亚东说,坳上村的优势在山,希望在楠竹。
看到了希望,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还乡。在武汉做生意的周老板,回乡投资200多万元,在山坳里种上了100多亩中药材。一些留守老人就近打工,每天120元,日结日清。
二组邬细宝和沈模训老人在药材地打工,半个月拿了1800元,“像这样干下去,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
黄茶是经绿茶发展而来的,不仅风味独特,还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市场每斤售价近6000元左右。从2014年开始,村里从浙江松阳引进茶叶老板毛建华,流转土地30年,栽种黄茶50亩。茶园三年受益后,可为村里增收10万元。村里利山冲库汊,筑塘40亩,发展精美优质鱼。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可实现5万元以上,到2020年,收入将突破20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贫困户要同步增收脱贫。全村共有24户贫困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农户的实际,采取“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其中移民搬迁5户,产业发展4户,教育培训1户,医疗救助9户,低保兜底5户。为及早让小康的阳光洒到每一处角落,对易地搬迁的贫困户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其中4户集中安置的贫困户,由村里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装修、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统一”,帮助贫困户新建安居工程,目前,在3组潘家1栋两层小洋楼拔地而起,每套两室一厅,60多平方米,水、电、路、有线电视“四到户”。2组沈国龙,属低保贫困户,无房,原寄居别人瓦房,自从搬进亮堂堂的新居后,整天喜上眉梢,逢人便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啊,杭县长为民办实事啊!”分散安置户刘其海也已建成1栋两层平顶房,入住新居。村里引导4户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发挥本地草场、青饲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到年底,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程秀云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按照产业扶贫政策,政府扶持4000元,为她家买了一头母牛,不到两年的时间,母牛产下了两头牛崽,仅这一项就给她家带来了6000元的收入。其他贫困户的扶持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在全县做出了范例。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化生活要同步丰富,幸福指数要同步提高。杭莺县长多次召集县政府办、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国土资源局等县直单位和部门负责人,深入坳上村调研,现场办公,商讨帮扶坳上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之策。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全面打响。于是,精准扶贫与第六轮“三万”活动、绿满乡村路、农村安全饮水紧密结合起来的战役在坳上沉寂的小山村打响,山欢水跃,群情激昂。县水利局铺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从石岩冲引水,铺设管道,全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县交通运输局对村组公路硬化扫尾,四道八达的路网通组达户,新硬化里程3公里,路旁新植的波斯菊簇簇相拥,正吐蕊着黄花,笑对路人,灿然如艳。县国土资源局对全村2公里长的堵塞水沟进行开挖、疏通、两边护砌,一条条臭水沟,变成活水清流的便民沟,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还有那宽敞的文化广场,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美醉了日月,照亮了山乡的夜空。还有那横亘千年的雨林桥,大块大块的方石已长出厚厚的青苔,足见历史的久远,川流不息的足迹已踏平的石板,凹陷处记录着岁月的风雨,盛满了陈年的时光。坳上村沈姓为多,其祖坟显现600多年的历史,当地为全县沈姓发源地,这棵古老大树枝干早已蔓延四方。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件件、一桩桩扶贫攻坚的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到2017年,坳上村80余人将甩掉贫困帽,让更多家庭奔向小康,其功能将载入史册。(特约记者 沈二民 宋金光)
编辑:yangw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