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黎志远 陈祯 图/通讯员 霍世祥
又到一年开学季。大班额问题如何破解?农村闲置教育资源如何重新利用?近日,记者前往崇阳县天城镇、高枧乡等乡镇山区中小学,探访该县开展集团化办学以来带来的可喜变化。
[贫困山区生源明显回流]
8月底,当崇阳城区各中小学校园内人潮涌动,地处山区的茅井校园也一反昔日的安静,变得热闹起来。
茅井村地处崇阳县天城镇北部边缘山区、陆水河北岸,属省级重点贫困村。曾经这里交通闭塞,村民出村要靠渡船,来回十分不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当地村民纷纷进城,茅井小学生源不断萎缩,最少的时候,一度只有3个年级、13名学生。
去年以来,在市直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新修了通往县城的公路,白云潭大桥建成通车,茅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为解决天城镇茅井村、河田村孩子上学难、入园难问题,今年年初,县教育部门将茅井小学、河田小学划归崇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管理,并筹措资金40多万元,将原茅井小学改建为崇阳三小茅井校区。
姜洁作为崇阳三小派驻茅井校区负责人,这些天尤其忙得不可开交。“招生公告发出后,前来咨询、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今天上午,我们的学生人数已经突破80人。”1日上午,姜洁在学生报到的间隙告诉记者。
“三小茅井校区开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了孙儿进城念书来回奔波了。”茅井村四组村民黄新凡喜笑颜开。
黄新凡的孙儿黄佳彬下半年读五年级。由于儿子、儿媳都常年在外打工,从孙儿进城上幼儿园开始,黄新凡和老伴丁绿会便开始了候鸟般的生活:早起,租车到渡口坐船,到河对岸后再坐车进县城幼儿园。一趟折腾下来,往往要一个多小时。后来村里开始修桥、修路,渡船也停运了,他们索性进城租房陪读,一年光是租金就要四五千元。
“这下好了,经济负担轻了许多。孙儿就在家门口念书,我和老伴也不用整天操心,可以安心做点农活,贴补家用。”黄新凡表示。
当很多家长为了城区的学位“削尖脑袋”,崇阳三小三年级学生王雨亭的父母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将她转学到离家十公里之外的茅井校区就读。
“因为我们娇生惯养,她的自理能力比较差,8岁了还有很多事不会做,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够。”王雨亭的奶奶张天宝告诉记者,她家就住三小隔壁。听说茅井校区招生的消息后,一家人经过商量,决定把孩子送到乡村学校寄宿,好好锻炼一番。“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又有三小派过来的老师任教,我们放心。”刚为王雨亭办理完报到手续的张天宝表示。
[保障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
近日,天城镇菖蒲村五组的原华楚坳教学点,已挂上崇阳县实验小学华楚坳校区的校牌。
这个距离县城10公里路程的山村教学点,今年上半年仅有4个年级、16个学生。教学点负责人吴正辉今年54岁,已经从教34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浪潮,生源逐年减少,不少乡亲进城租房、买房,村里人越来越少……”扎根基层数十载,他见证了农村生源不断流失的全过程。
今年,崇阳县实验小学按照县教育局提出的“同城融合”集团化办学思路,着力组建实验小学与华楚坳分校、龙背分校教育集团,实行一所城区学校联合几所城郊学校一体化办学,最大限度分流主校学生。
暑假期间,崇阳县实验小学在华楚坳分校投入58万余元,对校舍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添置了大量教育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在教师配置方面,实验小学向华楚坳校区选派了8位省、市、县骨干教师。“暑假,我们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走村入户,逐一走访学生和家长,广泛宣传政策,解开家长心结。”崇阳县实验小学校长庞细敏介绍。功夫不负有心人,华楚坳校区从8月28日启动报名以来,已有76名学生报到,还有学生将陆续转入。
“能回流的生源基本上都回流了。接下来,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只有稳步提升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留住学生,让广大家长放心。”庞细敏表示。
提起集团化办学的好处,崇阳县天城中学高枧校区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王芳深有感触。2014年,天城中学高枧校区创办,由之前的高枧小学变身为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几年以来,除了不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天城中学每年向高枧校区选派骨干教师充实师资力量。2016年9月,王芳被派往高枧校区带九年级毕业班,去年,33名毕业生参加中考,1人考上鄂南高中,13人考上崇阳一中;今年中考,38人毕业,有12人考上崇阳一中。
好成绩带来好口碑,群众反响一片叫好,学生回流现象也日益凸显。“今年七年级转入了12人,小学生源也有稳步提升,目前总报名人数已突破500人。”王芳介绍。
[集团化办学任重而道远]
“城镇学校高歌猛进,乡村学校发展乏力,是我国县城教育普遍现象。”崇阳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如是说。
一组数据为例:2015年,崇阳县义务教育学校66人以上大班额有196个,2016年增加到238个,2017年更是高达271个。与城镇学校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集中对应的是,广大农村学校却普遍存在微校、微班情况。
崇阳辖8镇4乡,共有55所农村小学,有68个教学点,由于微校微班多,资源配置很难把握,成为“鸡肋”现象。据介绍,近几年来,虽然崇阳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招聘了不少年轻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由于许多村小班小学生少,专业教师如音乐、美术等专任教师面临开课不足、学无所用问题,要么千方百计外调,要么放弃专业改教其它学科,进一步加剧了县域内小学科教师招不进、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各地要确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5人以上大班额。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崇阳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是,合理布局办好城郊卫星学校,分流部分学生。“2018年秋季,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同城融合集团化办学规模,着力组建实验小学与龙背分校、华楚坳分校,第二实验小学与郭家岭分校,第三小学与茅井分校,第四小学与花山分校,第二小学与鹿门铺分校,第五小学与乌龟石分校,第六小学与浮溪桥分校,大集中学与金塘分校,天城中学与高枧分校九大教育集团。”崇阳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实行一所城区学校联合几个城郊学校一体办学,严格实行人、财、事一体化办学机制,并以600-800人的办学规模为目标,从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办学水平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办好这些城郊卫星学校。着力推进城乡、城郊、强弱学校办学均衡,引导学生从城镇学校分流,减轻城镇学校大班额压力。同时,全面排查这些城郊地区在城区学校就读学生,劝退到当地学校入学,实现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城郊地区学生分流。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饲养土猪奔富路
下一篇:
崇阳食药监局把好夏季“入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