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闻 > 通城新闻

为有源头活水来--通城推进小农水管护机制改革纪实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01-05 07:01:00

  隆冬时节,塘湖镇狮子村的刘同放却没闲着,自成为坪头水库管家人后,他一直忙着护干堤,改渠道……这干劲得益于小农水管护机制改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城县成为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后,73座水库,67个水力发电站,22963处农村供水工程,2370处塘堰,281.3公里渠道,16370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处都有“当家人”。

  机制改革 迫在眉睫

  据该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设施普遍超期服役、超限运行,老化严重、管护缺位、效率低下。严重制约防洪、排涝、蓄水等综合功能发挥,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小农水管护机制迫在眉睫。

  2013年,全县遭受严重旱灾,大部分乡镇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出现减产。而当时进行改革试点的塘湖镇,水利设施经改革后有人管、管得好,有效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和3.8万亩良田灌溉。群众热切期盼管护机制改革。

  2014年,该县按照“全面部署、试点示范、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确权”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益优先、分类指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为做好改革工作,该县强化县、乡、村三级干部业务培训,严把资料样本关。水利部门对信息采集表、合同协议、产权证书样本进行讨论修改,报市水利部门审核后,形成统一规范样本,严格操作,并严把信息录入关。

  推进改革先得摸清家底。他们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对所有小型水利设施逐一测量登记造册。包括占地面积、水面面积、灌溉面积、受益农户姓名、水利设施所含附属物等,确定水利设施界线,确保数据准确。为了让小农水找到最合适的“当家人”,该县严把选人公示关。采取村民代表选举方式,选举产生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人,所有水利设施施工协议,管护责任人在项目所在地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方可实施。

  目前,全县73座水库,67个水力发电站,550处水闸、泵站,22963处农村供水工程,64处堤防工程,12370处塘堰,281.3公里渠道产权全部明晰到人(单位),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实现每个工程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协议、一个管护主体、一笔管护经费的“四个一”管护机制。所有水利设施的信息采集表、合同协议、产权证书及有关文件,分村、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并建立电子档案,确保有据可查。

  激活经营 落实管护

  在改革过程中,通城始终坚持放活产权、激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保障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在不改变土地权属前提下,该县按照“谁受益、谁经营、谁所有”原则,对产权予以明确。例如,以农户自用为主的水利设施,包括国家补助资金等形成的资产,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产权属农户所有;受益农户较多的非经营性工程,依法组建了用水合作组织的,产权属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未依法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的,跨村的产权属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所有,不跨村的产权属工程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所有。

  通过对水利设施工程产权、管护主体进行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不善问题,既方便了群众用水,又增加了管护主体自身收益。

  同时,该县进一步健全管护机制,激活经营权。塘湖镇组建水利工程管护联合社,每一村组建立一个分社,实行联合管护;对水利工程采取承包、拍卖、租赁、转让等方式,实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放活经营权,成立了“兴农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管理,形成 “以社养水”、“以水养水”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纳入年终考核,实行百分制考评,严格标准、奖惩兑现。

  落实管护资金,受益权进一步得到保障。该县共争取省级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400万元,搞好水利设施法人维修养护,确保水利设施“管得好”;坚持政府主导,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去年县委、县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12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机制一改活水来,通城县创新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构建了一幅人水和谐画卷,成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周建国 汪贵兵)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马港镇做好特色农业发展文章 促进农民群众增收
下一篇: 通城县规范房地产市场 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及用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