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山新闻 >> 正文

通山县184个村级光伏电站“精准”照亮脱贫路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7-06-29 00:16

  “闲地”变“宝地”,“输血”变“造血”,“小小蓝板”变“绿色能源”……6月30日前,咸宁供电公司2017年筹集的184个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精准”照亮脱贫之路。目前,72个光伏电站本体已建成,112个光伏电站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建设验收之中……

  光伏扶贫是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2017年,咸宁供电公司出资1424万元,在全市建设184个村级扶贫电站,总容量1.08万千瓦,每年产生2000万元收益,用于为贫困村提供基础建设资金和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现场:扶贫光伏电站建设如火如荼

  

  “一、二、三,起吊!”近日,在通山县石门村楚王山,一支20余人的电力施工队伍正在起吊变压器,山脚下,电杆正在装车。原来,山顶上光伏发电板已经安装调试,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配套电力设施安装……

  由于立杆、架线全部在山上进行,工作强度和难度增加了许多,并且要求一天内完工。伴随着骤然升起的气温,两基高压电杆立起,变压器随即安装到位。低压电杆在山顶上,光伏板边。山上荆棘丛生,且陡峭异常,根本没有路。在挖机的帮助下,大家抬着电杆、电线艰难前行……汗流了,肩红了,腰累了,但是大家依然坚持着,坚持着。

  “光伏电站一上网,如同给贫困户一本活期存折,再难,我们也要尽快完工。”施工负责人夏胜林说。

  也就在头一天,咸宁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刚刚完成了该村光伏电站的项目评审。按照设计要求,需要安装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新建10千伏线路70米,低压线路240米,高压电杆两基,低压电杆4基。

  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村民夏忠厚一脸的期待。夏忠厚和妻子身患残疾,还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全家生活十分困难。

  石门村地处楚王山区,石门水库两侧,由于交流不便,资源不足,村里人均拥有水田面积只有3.7分,有近20%的家庭为贫困户,是通山县“十三五”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由于1933年成立的咸蒲崇通县苏维埃政权所在地也在这里,因此石门村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为老区人民脱贫,政府在楚王山兴建了光伏电站。据了解,石门村光伏板的发电容量是150千瓦,预计一年的收入有15余万元。

  光伏发电的收入除了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如果有结余的部分,将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就像种了个太阳在山上,贫困户就有了稳定收入。”村主任夏建设说。

  进程:184个光伏电站月底前发电

  

  在石门村楚王山热火朝天的建设之时,咸宁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大坑村一个光伏电站进行最后的验收。

  该光伏电站建在村里空旷闲置之地,经检测验收之后各项要求合格,随即将启动并网发电。据了解,这只是大坑村三个扶贫光伏电站之一,在大坑村一所小学的房顶上,一个光伏发电站早已并网发电,而另一个正建的光伏电站建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房顶上……

  大坑村有525户195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30户446人。光伏电站扶贫将可以为每户增加2000元的收入,并可促进村里亮化、自来水、教育等基础建设,为村里和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该村村主任袁知胜介绍。”

  据了解, 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通山县供电公司今年共承接全县79个点的光伏扶贫电站的送出线路和计量装置新建安装工程。为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该公司倒排施工计划,加强工程建设每个关键节点管控,明确项目负责人,做到专人负责,专项督办,保证所有并网配套工程的高效推进。79个光伏扶贫电站,总功率达到5280千瓦,平均月发电量将达到40万千瓦时,月收入40余万元。

  “闲地”变“宝地”,“小小蓝板”变“绿色能源”,“输血”变“造血”……其实,扶贫光伏电站早就在全市各地遍地开花。

  在赤壁罗峰村、白羊村,在咸安区盘源村,在通城县黄袍山区的大埚、望湖、雷吼三个村的异地扶贫安置点,在崇阳县大市村、松柏村、白马村……2017年,光伏扶贫项目在咸宁可谓遍地开花,共计184个村级光伏电站,且6月30日前全部并网发电,每年产生2000万元收益,用于为贫困村提供基础建设资金和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延伸:光伏电站不仅是扶贫

  咸宁供电公司2017年在全市筹集的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总容量1.08万千瓦,除了为贫困村照亮脱贫之路,还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开了一盏灯,就必然有人在某个地方加了一铲煤。这是对传统发电体系的形象解读。光伏电发则不然,一般情况下,1 千瓦光伏发电系统,1年可发出1100度电,可减少煤炭(标准煤)使用量约400千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吨。形象地说,安装1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相当于造林100平方米。

  如此一来,光伏发电更是为美丽的“香城泉都”咸宁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绿色资源,为咸宁打造中部“绿心”找到了又一个正确地打开方式。

 (香城都市报记者:刘玉关 通讯员:陈德秋 黄亚坤 摄影:詹文峰)

编辑: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爱心企业赴通山梅田小学献爱心 关爱贫困留守儿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