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咸安千名普查员探寻"活历史"
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描述……按照国务院、湖北省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安排部署,咸安区从2014年7月开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分七个阶段实施,将于2018年6月30日结束。
2015年12月起,咸安区近千人进入实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地名普查,重点做好地名标准化,解决各种不规范地名现象,通过规范管理,弘扬地名文化。普查成果将会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咸安区地名普查工作者,了解地名普查背后的有趣故事和艰辛历程。
普查专家,9个月走遍138个建制村
在咸安区,陈大银的名字家喻户晓,因为他曾在广播电台“讲”了190期《老陈说方言》,因为他曾出版《桂乡游》、《向阳情》等推介本地旅游书籍,因为他一直任劳任怨地致力于本地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2015年12月,陈大银被咸安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聘为地名普查专家,开始全面指导全区地名普查工作。
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描述是普查中“地名文化四大项”。咸安区的前身咸宁县解放前一天,县长余家骥带领30多名下属,将两担记载全县乡、保、甲等情况的档案,挑到大幕山里屋舒,宣布“各奔前程”。这两担档案下落不明,给咸安区地名普查撰写历史沿革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再难也要继续前行。虽然陈大银是“咸安通”,但接受普查专家的任务后,他又一次走遍了咸安每个乡镇和建制村,就是想全面、真实地完成地名普查工作。他与咸安区民政局区划地名股的同志一起,逐乡逐村找老人调查,写出各乡镇街道从解放那个月起至今的历史沿革。在每个乡镇街道,他亲自写出3至4个历史沿革最复杂的建制村、3至4个居民点的地名普查表模板。然后,分乡镇开培训会,使乡村地名普查员“学有榜样”。他还把研究鄂南方言的成果运用到地名普查上,对25组容易写错的咸安地名一一进行辨析。
地名的历史沿革,是普查工作的最难问题。陈大银在面对任何一个或矛盾、或存疑、或模糊的情况时,三五次回访当地老人,七八次查阅历史资料,不研究探寻透彻不罢休,一环套一环,区、乡、村、塆环环相扣,并且与周边县市乡村塆吻合。“即使某机构只存在一个月,也要清楚记录在案”,陈大银说,“横沟桥镇1958年9月为东风人民公社(区级),同年10月改称横沟人民公社(区级)。该镇各建制村的历史沿革都作了记载。”
向阳湖镇北岭村、斩关村曾属嘉鱼县,高桥河(牛鼻潭以下称杨堡河)以东地区曾属鄂城县。陈大银自费购回《嘉鱼县志》、《鄂州市志》、《大冶县志》和《金牛志》,将这些地区划入咸宁县之前的历史沿革搞得一清二楚。
一天工作10个小时,每天写完4支中性笔芯,草稿纸累计2尺多厚……9个月来,作为普查专家的陈大银,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间接指挥,而是深入每个村落实地调查研究,给咸安区地名普查工作树起了一面“闪亮”的旗帜……
地名背后,深藏着深厚“文化基因”
地名作为一种地理信息载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名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地方“活的历史”,很多地名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基因”,是一个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直接传承。正因如此,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交流、交往的日益频繁,大家对地名服务的需求强劲增长。
双溪桥镇杨林村“锡塘葛”,是大冶、阳新、通山、咸安交界之地,1952年8月以前属于鄂城县管辖。60多岁的陈志峰,曾是老支书,此次是杨林村“锡塘葛”的普查员。当陈大银查看此地普查资料时发现,“锡塘葛”为什么变成了“锡塘郭”呢?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都姓“郭”呢?陈志峰找到当地年纪最长者——79岁的郭宝元了解情况。
一个小小疑问,牵出了一段传奇故事。元末明初,“锡塘葛”的祖人郭云卿从江西迁到湖北阳新七里冲(又名费家冲)定居。好友宋员外对郭云卿说:“你赶快走,皇上要满门抄斩郭姓,我保不住你。”郭云卿逃到杨林洛水畈。郭云卿和儿子郭兴忠改姓葛。皇上追兵到关口王,一查,这里只有姓葛的,没有姓郭的,就走了。从此,郭云卿后代都改姓“葛”,在此定居繁衍至今。2004年,葛宝元在修订族谱时发现了这一情况,想认祖归宗,与当地村民商量后向公安部门申请改回“郭”姓,最终得到批准。当地460多人便由“葛”姓换成“郭”姓。
其实,拥有传奇故事的何止“锡塘葛”?很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名普查员杨辉在写温泉街道办事处泉塘与浮山街道办事处杨下村交界处历史沿革时,得知泉塘、杨下原属一个大队 ,即三元大队。为什么叫“三元”?难道是连中“三元”的冯京在此活动过?可查遍所有的历史资料,冯京与“三元大队”都没有关联。那其中到底为什么叫“三元”呢?
杨辉和陈大银经过四五次的回访当地老人,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三元大队”应该是“三员大队”。1956年1月,以钱元隆、张奎祥、郑世华3名党员为名的3个初级合作社升格为高级合作社,为不忘3位党员而取名为“三员高级社”。后来,在口头言说中慢慢写成了“三元大队”。此次地名普查,“三元大队”恢复“三员大队”,记载到浮山街道、温泉街道、马桥镇、泉塘村和杨下村的历史沿革上。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演绎着地名的历史变化。尊重历史,细心普查,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打开方式。
千人参与,细心普查只为还原“真容”
在地名普查过程中,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迹:天还没亮就起床出发,白天走村串巷寻访当地老人,天黑了在村塆了解情况,夜深人静还在伏案整理资料……温泉办事处71岁的胡盛忠为了弄清一个地名的历史来历往返六七趟;原宝塔镇常务副镇长70岁的胡光松走访原红星、星火、燎原战斗红旗5个大队王六嘴等23个村庄,把中央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驻各村庄的连队和名人记载在地名普查表上;70岁的刘纯玉为了探清一个地名沿革轨迹翻阅数十本历史书籍……在近千名普查员中,实地普查人员中以本地年长者居多,不但比较熟悉当地的情况,而且积极热衷地名文化挖掘活动。他们发挥余热,默默奉献着的点点滴滴故事,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数十名青年普查员整日端坐在电脑前录入建库和整理归档,除了敲键盘的声音,就是三三两两讨论地名的声音,常常忙碌到深更半夜。
其实,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此后一直没有进行全国地名普查。30年来,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尽快摸清地名底数详情,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地名管理工作。
“在本次地名普查中,重点做好地名标准化,解决各种不规范地名现象。”咸安区地名普查办戴争福介绍,对在普查中发现的地名不规范问题,按地名管理法规规定,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或在一定范围内重名的地理实体,须确定一个标准名称;对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的问题,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对擅自宣传、使用非标准地名的,开展必要的行政执法予以纠正。
钱亦石、钱瑛、何功伟、聂洪钧、雷同等咸安革命历史人物,李邕、冯京、雷以諴、孟养浩、钱六姐等咸安历史人物等,都记载在相应的建制村和居民点普查表上。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师7、8、9团,张体学率领的新四军5师14旅,在双溪桥、高桥、大幕、马桥、桂花一带驻扎和打仗,罗通、雷同率领的新四军5师14旅41团在桂花镇、汀泗桥镇星星村、大坪村驻扎和打仗。这些乡村塆的地名普查资料都有相应的记载……此次地名普查成果,将会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实现地名普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宣传发动、人员培训、实地踏勘、信息采集、地名标准化处理、设置地名设标、录入建库、整理归档、成果制作、验收上报……地名普查是一个耗时耗力却利在千秋之事,每一位普查者用脚步丈量着地名文化的宽度,用手指记录着地名文化的深度,用真心探寻着地名文化的厚度……相信不久的将来,一部全新的丰满的地名普查书籍将还原它原本拥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香城都市报记者 刘玉关 )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安发生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 嫌疑人已自首
下一篇:
咸安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核心区项目建设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