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汀泗桥镇红梅艺术团:“舞”出美丽乡村新生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培清 通讯员李星
“年年打春鼓,催耕催种忙。收成一年胜一年,谷满仓来鱼满塘……”在咸安区汀泗桥镇程益桥村7组,往竹林掩映的方吴自然村湾文化中心户田仕华家走去,老远就能听到阵阵鼓声和欢歌笑语。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文艺团队——红梅艺术团,11名成员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45岁。这个没有专业人员的艺术团演出了专业水平,走出了农民艺术生活的新天地,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无心插柳组建舞蹈队
红梅艺术团的发起人田仕华原是程益桥村小学老师,从小喜欢收集当地各种民间俚语、山歌。由于她为人热情,周围喜爱唱歌跳舞的村民和她打成一片。
2014年,广场舞风靡之时,田仕华到温泉城区找老师取经学习。随后,她回到村里,带着姐妹们开始跳。只用了一下午时间,她就教会了所有的人跳兔子舞。
在这之后,田仕华带着大家从简单的舞蹈学起,又教会了大家五六支舞蹈。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纷纷要求增加舞蹈难度,学习打腰鼓、打春鼓,踩莲船。
就这样,舞蹈队成立了。渐渐地,这个舞蹈队的腰鼓打得越来越好,村里人看了都纷纷赞叹:“你们打得太好了,真了不起!”
从此,田仕华成了舞蹈队的教练。她的先生高纯炼甘为后盾,担当舞蹈队的策划“大师”,但凡优秀节目的唱词创作、舞蹈编排、开音响等工作都由他来完成。
因为队员们白天要干活,每次训练都是在下午或晚上进行。队员们自费购买道具,心甘情愿牺牲休息时间排练节目,不图别的,为的就是一个乐字。
趁热打铁成立艺术团
在田仕华刚刚带领舞蹈队练了一个月的时候,被邀请与大桥村舞蹈队、古田村舞蹈队一起交流表演。
交流表演当天,四邻八村的人都来观看。三支舞蹈队展示完,程益桥村舞蹈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汀泗桥镇文化站站长余大厚啧啧称赞:“没想到在乡村里还有这么出色的舞蹈队,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演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跳出了村民的新风貌!”
回村后,田仕华为每位队员添置了一双鞋、一套表演服。余大厚赞助了舞蹈队两台音响,平常一有空就到程益桥村指导队员们。
田仕华平时与队员相处亲密无间,但在舞蹈训练上,对队员们很严格。她要求队员每一个动作必须做标准,整齐划一。练了几遍后,让队员一起展示,从中纠正动作不到位的队员。
有些队员反复训练动作还是不到位,田仕华会不留情面地批评:“我们要走出去,每个队员必须对自己严要求,要跳得整齐,拿出像样的节目来!”队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擦干眼泪,归队接着练。
就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田仕华用一个星期时间让舞蹈队排练出了《斗牛舞》,节目一表演,就获得好评如潮。“你们的节目表演得好,以后会有很多人来请你们去演出。”在洪口村演出时,台下的一位老者从头到尾看完了舞蹈队精心编排的斗牛舞、快板表演唱、打春鼓等十多个节目。
田仕华趁热打铁,以9个舞蹈队员为基础,成立了红梅艺术团。
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汀泗桥镇,咸安区高桥镇,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赤壁市官塘驿镇等地很多人都慕名而来邀请红梅艺术团前去表演,她们一年应邀演出近30场。她们还作为全区唯一的农村艺术团队,两次参加咸安区春节联欢晚会。
红梅艺术团还把十九大精神、党的方针政策写成快板、三句半进行宣传,将政策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让老百姓更加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
红梅艺术团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营造了邻里和睦、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她们所在的方吴村湾,村民做房子很少每家每户做独栋的,基本上都是两三户人家一起做两三层高楼,足见民风之淳朴;村民拆旧房下瓦,邻居们自发去帮工,不计酬劳;村民打麻将摸牌的人少了,扯皮拉筋的事没了,乡风更加文明了。
编辑:Thierry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安两项专利获全市“双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