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高桥镇位于咸安区东南部,是咸安、通山、鄂城三(县)市边民据河两岸结集经商之地,也是三县边民农产品主要集散市场,素有“市集鄂、咸、通,一桥架两县”之称,因一座清道光年间(1831年)的古桥而得名。这里距离咸宁市中心20余公里,一小时内可达武汉,镇内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全镇版图面积92.4平方公里,有10个村1个社区,170个村民小组,人口约2.86万人,森林覆盖面积9.6万亩、其中竹林2.7万亩,耕地总资源3.44万亩。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楠竹、杉木、油茶、茶叶和蔬菜,白云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贮量丰富。农业产品独具高桥特色,白水的萝卜,刘英的辣椒,王旭的芹菜和高桥的千张颇负盛名。
这里还有咸安四大名泉之一的白岩泉,泉水冬暖夏凉;有澄水洞地下工程-131军事基地,有古民居群落山里饶,有拔地而起聚集石燕禅林,有凌空飞架穿潭而过气势恢宏的阳武干渠人工渡槽,更有“一河牵白练,两岸起青烟”的咸安第二长河流高桥河。
草坪、音乐、烧烤……选一方净土,与星空共眠,这个国庆假期,咸安区高桥镇萝卜公社因露营火爆“出圈”,包括稻田露营音乐节在内的各色游园活动,让这里成为我市“一日游”“周边游”的首选打卡地。截至10月6日,萝卜公社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
就在半个月前,咸安区高桥镇党委同样在湖北省第四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出圈”,荣获“记一等功公务员集体”荣誉,并现场接受表彰,成为我市唯一一个受此殊荣的集体。
行走在今天的高桥镇,只见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宜居、群众富足的美丽画卷跃然而出。这幅美丽画卷的缔造,离不开这个美丽集体的使命和担当。
咸安区高桥镇面积92.4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人口约2.86万人。党员764人,公务员30人,党政班子成员10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唯实唯先、善作善成、争先创优,从无到有打造“萝卜小镇”品牌,城镇建设持续改观、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民生福祉持续优化、社会大局向稳向好。
先后获得咸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强乡镇,咸宁市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湖北省“无疫乡镇”,全省、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抓发展
萝卜挑梁唱大戏
半门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
多年前,高桥镇白水村白水畈一位匠人写下这样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昔日的白水畈萝卜身价仅4毛钱/斤,穷困的山沟里,农民直呼“伤不起”。
今日的白水畈萝卜,是身价倍增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均价超过1.5元/斤;更是引来30亿投资的“农旅概念”落户高桥,目前高桥镇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特色村湾已初见峥嵘。
从一根“伤不起”的小萝卜到今日繁荣的田园综合体,背后折射出高桥镇党委、政府多年来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的坚定决心。
高桥镇白水村地处幕阜山下,产出贫瘠,唯有地里的萝卜味道独特,白皮白肉白生生,曾为朝廷贡品。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无销路二无品牌,白水畈萝卜常常“愁嫁”,满畈萝卜曾经烂在地里成肥料。
改变从2016年开始,彼时,全镇干部齐心思变,以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秉承高标准原则,全力做好萝卜品质“优中优”文章,高声唱响“萝卜品牌”。
依托本地优质专业合作社,与省(市)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建立萝卜产业博士工作站,为农户种植萝卜提供优质种子和先进技术,培优萝卜种子资源10余种,打破萝卜种植瓶颈,由一季变三季,产品品质提升了,群众收入也翻了番。
该镇还先后策划举办100余场“乡约白水畈”系列活动,让高桥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吸引20余万名游客参加,帮群众售卖农特产品超1000余万元。党员干部争当推销员,帮着群众跑市场,实现“仙萝”上两会餐桌、上电商、上超市、上酒楼、上央视,产生了“萝卜俏、村民笑”的品牌效益。
自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高桥镇始终以全面发展农村,强化镇政府的统筹带动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产品全面优化、农村全面发展,打破一二三产业藩篱和界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富裕、农民富足努力奋斗。
该镇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专业大户95户;以集体资源入股与区城投联合成立村投公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服务用工与旅游,10个行政村因此创收125余万元。
2017年10月,在上级全力支持和全镇党员干部的努力争取下,小山窝迎来金凤凰,湖北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落户高桥镇,“131军旅小镇+白水畈田园综合体”概念横空出世。
为此,全镇上下尽锐出战,组建项目专班,“5+2”、“白加黑”服务项目落地,展现了高效的战斗力,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项目建成开园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
自此,曾经的“乡村末梢”,化身为“旅游中心”,并由此有力辐射带动高桥网红河、山里饶古民居、131地下军事工程等旅游景点,年游客量翻两番,全镇新发展民宿、农家乐、餐饮点等市场主体31家,带动就业500余人,全域群众通过旅游增收超2000万元。
截至目前,该镇开辟了“白水畈田园综合体与131军旅小镇-高桥古桥-乡村客厅-白岩泉山里饶古民居”等景点与常横线、李容线的农业旅游观光经济带,发展游客自主参与采摘、品尝与体验的农旅项目,形成了农业种植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搭起“农旅兴镇”绿色链条,绿色引擎就此激活。
该镇还引导和支持利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省级星创天地,投资1200万建立了镇级蔬菜深加工基地,引入粤祥种植专业合作社、丰佳农业、新今农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富泉原种巴马香猪生态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等“农头”企业,初步建立种、养、加工全面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白水畈萝卜、王旭菜薹、刘英辣椒、高桥芹菜等4个传统优势蔬菜和原种巴马香猪等2个特色养殖品类,发展蔬菜种植8000亩,全镇全年生猪出栏80500头,全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45570.22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2万元,较上年增加0.3万元,增长33.3%。
截至2020年,该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9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81元,同“十三五”之初相比分别增长了51.6%、35.1%;引入湖北雄志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实现规上工业零的突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171.3万元。
到2021年,全镇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200万元,限上商贸企业完成销售额同比增长21.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2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40%;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56元,同比增长8.6%,真正做到了经济指标稳中有进,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接续不断,产业结构调整有效。
强基础
坚守初心聚民心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虽千头万绪,但群众利益无小事。高桥镇将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
该镇始终将疫情防控当作头等大事,在大考面前勠力同心,始终保持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不变,高水平落实落细常态化监测、“人物地”同防、多点触发等防控举措,形成行之有效的“345工作法”,确保数据排查精准精细、疫苗接种应接尽接、重点人员管控有力、重点场所管理有序,2020年被评为咸宁市无疫乡镇。
2017年起,该镇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高质量、分批次进行村湾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让群众自己做主,结合专家意见,依山就水、看山取柴、量体裁衣,勾画出乡情无限、美丽宜居的新家园。
纵观全镇,随处可见“一户一特色、一院一文化”别致村居,随处可见“稻穗弯腰、繁花似锦、碧水潺潺”的乡野美景。
五年来,该镇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镇域90余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统筹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全力打造美丽村湾;投入各类资金1000万余元,推进集镇人行道绿化、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1.37亿元的全域国土整治正在全面开展。
今年,该镇以国有平台投资7600万元,打造对外可以接待、展示,对内可以聚集、交流,兼具实用功能的高桥网红河“乡村客厅”项目,这也是我市首个以“乡村客厅”命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标杆项目。
在此基础上,涵盖立面改造、交通路网建设的“一河两岸”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一幅民生和项目双推进的画卷正在高桥镇逐步展开。基础设施完善了,镇村品质提升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获得感明显上升。
这几年,高桥的乡村治理工作有声有色。通过党建引领,以自治激发动能,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推动“三治”融合,基本形成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扎实推进便民服务事项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通过文艺队、理事会、大评比等形式强化文化建设,成风化人、凝聚正能量。搭建起“镇+村+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的四方平台,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治理成果。
这几年,高桥的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和谐稳定。全镇干部以“家底清、情况明”为工作要点,驰而不息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发挥人民调解中心作用,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在12345平台和阳光信访平台接访满意度100%。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强普法宣传,通过到组入户宣传反诈知识,无一人被电诈欺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发挥一村一协警作用,组建4支护学队伍和巡逻队伍,学校看得见警服警徽、夜晚看得见警车警灯,为师生“保驾护航”,保百姓“安居乐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这几年,高桥的民生保障网络进一步完善。每年举办的“捐资助学”活动扶智助学,成为靓丽暖心“名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质量佳绩频传。为463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额外“发补贴”,年均设置102个公益性岗位“兜底”,对弱势群体关心关爱不断加强,先后建成10个“规范化乡村卫生室”。配套建设1个镇级、11个村级文化中心,统筹“党建+文化”融合推进,通过新建乡村大舞台、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党建示范为一体的文化综合阵地,深入挖掘丰富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和龙头,培育非遗特色产业,抓实非遗传承,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提能力
思想引领挑重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高桥镇党委在抓队伍、强组织上狠下功夫,健全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套套制度,充分调动起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强化思想引领、实绩导向、示范带动。严格落实“首个议题”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主题党日、专题学习班等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学党史中厚植为民情怀。以教育管理塑造干部队伍,将工作日志作为记录表和成绩单,每季度一次检查评比,采取“领导点评、干部互评”模式,分出优劣、拉开档次,倒逼干部转作风、强担当、提能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阵地,镇机关干部带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各类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
众志成城方能稳根固基。该镇实施“头雁工程”,从业务能力、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各方面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养管理;完善制度管人,增强岗位职能功效,强化考核管理,让村支书“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开展梯次培育,注重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提高村级“造血”功能。将支部建在产业上、项目上、网格上,将党员作用发挥到最大值,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打造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合力攻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症结;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随着全省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启动,该镇党员干部“重装上阵”,践行“深实严细久”工作标准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方法,深入群众召开360余场次的村湾夜话,收集意见31个,解释政策问题25个,广泛发动幸福生活与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党政班子领办修路、架桥、建卫生室等实事12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5个,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展望未来,镇党委书记朱敬民信心满怀,谈及目标,他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