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法制咸宁 >> 正文

通山刑释解教员方昌喜:40年情洒帮教路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3-09-06 10:18

  1973年,年仅20岁的方昌喜走上了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志愿者的道路。40年时间,他无怨无悔地将自己全部的心血献给了无数刑释解教人员。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通山,采访他与刑释解教人员间的情感故事。

  缘于同情,他走上帮教路

  1973 年,高中毕业的方昌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学校旁住着一位四肢残疾的刑释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在脖子上吊个塑料桶,拄着拐杖在井边打水。生性善良的方昌喜心生怜悯,经常放学后主动上门帮老人挑水。

  从老人身上,方昌喜了解到刑释人员的生活与处境:他们在社会上饱受歧视,生活困顿不堪。方昌喜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从各方面帮助他们。

  80年代初,通山人陈林因打架斗殴入狱,坐牢期间,父亲病情日渐加重,想见儿子最后一面。方昌喜到处奔走,监狱长终被感动,批准陈林出狱探亲。

  2000年,河南籍刑释人员党亚军出狱后得不到亲人的谅解,方昌喜就将他接到自己家住了一个多月,还四处给他联系工作。

  通山燕厦村的刑释人员陈敬水至今仍然很感激方昌喜,“多亏了方大哥,我才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出狱后年近30岁的他在方昌喜的牵线搭桥下,才遇见了现在的妻子。

  家庭支持,他矢志不渝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方昌喜能够坚持帮扶刑释解教人员40年,家庭给予了他原动力。

  采访当天,记者走进了方昌喜逼仄的破旧小屋,见到了方昌喜一脸和善的妻子阮成菊。阮成菊讲了一件事,让记者心生恻然。

  在孩子几岁的时候,一双儿女突然一起出麻疹。在医院住了8天,方昌喜从没出现过。医生问女儿:“爸爸怎么没来看你们啊,是不是在外地工作?”此时,一脸坚强的阮成菊忍不住掉下泪来。

  阮成菊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作丈夫帮扶刑释解教人员坚实的后盾。有时,刑释解教人员这些“特殊亲戚”来家里,她一晚上做过四餐饭;经常有服役的人在方昌喜家里住,最短的10天;阮成菊热菜热饭,洗衣熬汤,让所有的特殊家人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

  组建团队,帮教路越走越宽

  40年中,方昌喜帮教过323 名 “ 两劳 ” 人员, 95% 获得减刑,释放后迄今无一人再犯罪, 100% 得到安置。

  但这些只是刑释解教人员极少的一部分,方昌喜觉得,帮教工作光靠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动员联系更多的人来帮助更多的刑释解教人员。

  2002年,方昌喜开始谋划成立帮教志愿者协会。他自己游说退休老同志贡献余热。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 2003 年 4 月,全国第一家县级帮教志愿者协会在通山县正式成立。

  随后,全县 13 个乡(镇)又分别成立分会,迄今已发展志愿者 1100 人,帮教对象达 1500 多人 。然而,作为协会秘书长的方昌喜却并不满足。年已花甲的他正筹划着成立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志愿者协会”和“公益慈善促进会” 。

  不久前,方昌喜当选为省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促进会副会长,高尚的品德,不懈的努力,让他的帮教之路越走越宽。 (见习记者 赵晓丽 通讯员 王贞元 郭国联)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世相百味]重庆“丢包客”的末路
下一篇: 畸恋酿血案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