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钢笔好不好写,关键就在笔尖。”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笔尖车间里,车间金尖小组组长刘根敏捏起几个成型的笔尖递给记者,“制作到位,写起字来才流畅。”
笔尖嵌入笔舌,连接吸水器,再套上外壳,一支钢笔就有了雏形。1931年,华孚金笔厂在沪创办,历经风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更名为英雄金笔厂。此后,英雄钢笔逐渐家喻户晓。
2024年年初,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的“英雄”品牌位列其中。近日,记者走进英雄钢笔生产车间,实地感受这一民族品牌今时今日的发展与创新。
一只笔尖,精益求精
一条约两指宽的薄钢带进入机床,伴随着一次次冲压声,钢带上出现了一个个菱形的孔。“咔”的一声,被“打下”的部分已经有了立体的造型,这是成型的笔尖毛坯。
“看起来只是压了这一下,其实有7道工序。”刘根敏说,落料成型是笔尖加工制作的基础,在“咔”的“这一下”里,要完成落型、冲商标、翻身、冲孔、冲凹、罩圆、碰圆等操作,才能让笔尖既美观又出墨流畅。
笔尖已经有了雏形,但离能写字还有距离。英雄集团副总经理董文斌告诉记者,要用钢笔把字写好,笔尖无疑最重要,而笔尖与纸面接触的“那一点”——铱粒,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铱头与笔尖的结合,靠的是一“点”。成型的笔尖毛坯,被送进点铱工序的设备中,一道亮光闪过,一颗铱粒已经与笔尖融为一体。
小小铱粒,大有乾坤。“与纸面接触的地方,必须是圆弧或者平面,不能有棱角。”董文斌向记者展示放大镜下的成品笔尖,铱头呈现圆润的弧形,仿佛一颗水滴,“机器点出来可能会有误差,必须人工把关,查看每个笔尖上的铱头造型。”
点铱之后,还要进行磨削、开缝、并缝……为让坚硬的金属片能够顺滑出墨,一只小小的笔尖最终走下生产线前,总共要经过30多道工序。“费眼、费时、费力。”刘根敏说,方寸毫厘之间的功夫,正是匠心所在。
老工匠们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不断创新,凝结成“英雄”品牌的竞争力。目前,英雄金笔厂拥有各类技术专利76件,组织或参与修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7项,制定团体标准2项。
一件产品,推陈出新
1939年,大同自来水笔制造厂(后并入华孚金笔厂)正式申请注册了“英雄”商标。自此算起,“英雄”品牌已经走过80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派克”笔风头正盛,一场“英雄赶派克”的技术攻关启动。1958年10月,在经历80余次失败后,100型“英雄”牌钢笔投入生产,在技术鉴定中,这款笔的多项指标赶上了“派克”笔。这个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英雄赶派克》。
改革开放初期,“英雄”成为钢笔行业内的标杆,市场占有率高达近七成。“后来,圆珠笔、中性笔等书写工具兴起。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一些外国钢笔品牌也涌入国内。”董文斌亲身经历了“英雄”这个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沉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键盘开始取代传统书写,钢笔市场受到进一步的影响。2003年起,英雄钢笔进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谷期,销量锐减、员工分流,“老字号”一度面临巨大挑战。
“激发品牌活力,还是要拥抱市场,主动求变、参与竞争。”董文斌说。2015年,“英雄”尝试与知名珠宝品牌跨界合作,推出联名笔,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广受消费者好评。当年,英雄金笔厂走出低谷,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此后,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英雄钢笔不断推陈出新,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回顾走出低谷的这段过程,英雄集团总经理夏军保认为,激发“英雄”的品牌价值是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通过好的产品、好的创意,激发品牌背后所承载的品质保证、文化价值,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一批创意,焕发活力
在夏军保看来,市场对产品的认可,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创意、文化。
“通过创意设计,让钢笔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夏军保直言,这几年随着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不断加深,“国潮”产品备受关注。“英雄”顺势推出了一批将钢笔和中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产品。
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中国传统龙凤、牡丹、梅花等纹饰,借鉴书法、绘画、花丝镶嵌、苏绣等艺术风格;在材质选择上,采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材质,如竹子、檀木、玉石等;在故事传承上,以中国历史、传说、典故为背景……一支钢笔,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英雄”先后与人民文创、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跨界合作,联手电影《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打造合作联名钢笔,发掘年轻一代的钢笔使用场景及关联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英雄’已经从单一文具向复合文创发展,不断适应消费者新需求。”夏军保说,要继续改革创新,积极拥抱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让“英雄”品牌焕发新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06 版)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构建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
下一篇:
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