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想看到的是孩子们眼里的光(点赞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5-04-13 08:22

  郭桂霞在课堂上。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

  郭桂霞在课堂上。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年轻时,她说:“我去吧,我年轻、体力好,农村出来的,更了解情况。”

  人到中年,她说:“我去吧,我有经验,能带一带新来的年轻教师。”

  临近退休,镇中心校领导劝她别再去村小了,她说:“还是让我去吧,儿子工作了,家里不用操心,更能专注孩子们。”

  

  一路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松江河村,沿途的农田化为密林,平缓的田野耸成群山,一个个村落散布在山林间。

  “老师,我会!”“那你来说说这道混合运算该怎么解。”松江河村教学点教室内,教师郭桂霞正与学生互动,讲台下,一双双眼睛里满是向往知识的光——采访时见到的这一幕,是郭桂霞近四十载教学生涯中最为日常的场景。

  “这些年,我不是在村小,就是在去村小的路上。”从1986年至今年初,郭桂霞教遍了大蒲柴河镇的9个村小教学点,走遍了山里的沟沟坎坎。

  总会有人问她:为啥要往山沟沟里钻?山村学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一两周才能回一次家,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也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但郭桂霞说:“我生长、工作在乡村,乡村教育是我的牵挂,也是我的毕生事业。我最想看到的是孩子们眼里的光。”每次村小需要充实教师队伍时,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我带过的几百名学生无一辍学,这最让我自豪。”郭桂霞说,早年,乡村学生的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觉得“不如去打工挣钱”。曾经有学生家长想让孩子辍学,她反复做工作,“孩子的书本、饭盒等用品都由我来买,只要你们同意他上学。”好说歹说,家长还是把孩子带走了。郭桂霞的犟劲儿上来了,她几次给那名家长打长途电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两次被家长带走,两次被“找回”,最终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郭桂霞的付出,体现在千千万万个普通日子里。有学生被玻璃割伤脚筋需卧床静养,她在崎岖山路往返为学生补课,风雪无阻;农忙时学生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她牵着手把学生安全送回家;村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她一有空就带着年轻老师入户家访,悉心叮嘱老人重视孩子学习……

  真心换真心。“如今,不光是村小的基础设施变好,保障更加完善。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少再有让孩子辍学打工的了。”郭桂霞说,记得有一次从镇上坐大巴返回村小,十里八村就那一趟车,天天满员,有学生家长认出她,就大声招呼“那是郭老师,先让她上车”,车上的村民听到后,将她推上车,“村民们不仅是关怀我,更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对知识的向往。”

  在村小的日子里,郭桂霞关注的还有另外一群“孩子”,那就是到村小工作的年轻教师们。松江河村教学点年轻教师高境余说,郭桂霞不仅会听课、评课,还会带着他们写教案,分享班级管理经验。

  郭桂霞教过的学生,有许多人走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的各县市基层岗位。而她“传帮带”的一批批特岗教师,则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粒粒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如今,郭桂霞正计划着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继续到各地的乡村小学支教。郭桂霞说:“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将一直做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3日 04 版)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深化战略合作 共谱发展新篇
下一篇: 我国水库安全状况持续提升(深阅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