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旬名医走基层 守一脉岐黄传承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7-16 15:53

“周一周二周三下基层,周四上午长春市中医院出诊,晚上吉林省中医院夜诊……”

这是吉林省全国名中医赵继福的日程表。一年来,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走遍了全省近40个县级中医院,义诊、讲课、收徒。

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让基层中医更快成长、让更多百姓受益,守护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一年走遍全省县级中医院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赵继福,从小随父亲研习脉术。医科毕业,他回到家乡,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八道沟镇卫生院一干就是10年。后来,他先后在长白县中医院、珲春市中医院、长春市中医院工作。

家学渊源、科班学习和数十年扎根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练就他善治“杂病”、预判“未病”、攻克“难病”的过人本领。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有的一家三代人都找他诊病。他的名气甚至传到了北京。

去年8月,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名中医走基层”活动。原本,赵继福只需选择一个县定点坐诊。但作为全省专家组的组长,他主动提出把全省县级中医院走一遍的请求。

带着几名助手,他从吉林省地理位置最偏远的长白县走起。他说,自己已经70岁了,怕越往后越走不动,所以先远后近,先难后易。顶着严寒酷暑,他和团队从山区到平原,从边境到内陆。有高铁的地方坐高铁,没有高铁坐客车。每到一地,面对成群结队的患者,他总是和蔼接诊,不知疲倦。

为了走基层,他推掉了每周去北京出诊的机会。去大城市出诊专家费高,但他去基层中医院全部是义诊,一分钱诊费不收。面对助手们的不解,赵继福说:“钱什么时候都能挣,但是培养基层中医人才不能等。”

 教学生从不“留后手”

轻轻搭脉,细致问询,然后让身边的几个年轻医生再轮流把脉。这是赵继福在基层出诊时最常见的场面。

赵继福特别重视“以脉定病、以脉辨证、以脉选方”。他认为,“诊脉”是中医的基本功。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他指导过的中医硕士、博士中,有不少“摸脉不会、辨证不准”。

“中医讲师承,重实践,但是现在中医学历教育偏重理论,课堂上讲脉象,基本靠描述,很难有真实准确的体验。”赵继福说,“就像吃饭,光听别人说,自己没吃过,就不知道什么味道。”

为此,赵继福坚持手把手教学——每诊完一个患者,便让学生重新搭脉,讲脉象,辨寒热虚实。他的弟子李晓平日在北京,但常来吉林跟诊。他说:“老师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高效,学生提高很快。”

据了解,早在2016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就开设了“赵继福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培训班”。目前,赵继福已累计收徒200多人。从新疆阿勒泰到北京、从甘肃定西到海南海口,都有他教过的学生。2024年底,他还出版了《赵继福脉学》,用图文形式呈现临床脉象感知,帮助年轻医生加深理解。

这次走基层,他特地开设了“赵氏脉术”传承班。每到一地,他就遴选两到三名青年医生带教,通过随诊、线上课程等形式,带着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老师对我们倾囊相授,无论是经典方、经验方还是家传方,从来不避着我们,从不‘留后手’。”赵继福的助手董颖说,很多学生都和赵继福一起炮制过赵氏家传的皮肤病秘方。

坚定对中医药的信心

“这是一个身患重症黄疸、生命垂危的早产儿,已经被其他医院放弃了。赵老师从《神农本草经》中寻找灵感,调配出一剂经验方。先给孩子服,后来又想出母子同治、母乳代服的用药方法。几周后孩子的肤色逐渐褪黄,肝脏指标也正常了。”

在扶余市中医院的讲座上,赵继福的学生崔瑞艳展示了几个赵继福治疗疑难杂症的经典病例。

赵继福坚持走基层还有一个“大目标”,就是让中医院和医生坚定信心、让群众敢于看中医。

中医不敢治大病难病、中医院收入主要靠西药……这些现象令他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中医药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他要用实际行动让患者、医生、医院坚定对中医药的信心。

“中医真的很了不起。”在扶余市中医院,一位来看腹痛的患者,赵继福问诊后,建议他要查一下核磁,结果发现了新发脑梗。目睹全程的扶余市中医院党支部书记刘洪波暗暗赞叹。“脑梗初期,尤其在未急性发作时,临床诊断难度很高。”

“赵老师对我们医院的帮助太大了。”扶余市中医院副院长马宁说。这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医院,平时患者每天只有十来个人。赵继福团队来的几天里,诊室外坐满了患者,还有不少是外地赶来的。热闹的场景,让马宁看到了基层中医院的出路,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每一名学生就是一粒种子,要让这粒种子在当地开枝散叶,福泽一方。”赵继福说。据了解,他和团队这一年走过近40家中医院,有的接诊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他带过的一些基层医生,接诊量从一天三五个增加到几十个,甚至一号难求;更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开始重视中医药应用。

“把全省县级中医院走完一遍只是个开始。”赵继福说。眼下,他正在谋划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更多基层中医能够得到更系统更深入的培训,更快成长。“我70岁了,再过几年可能没法下基层了。但想到学生能独立看病,我就觉得值。”(记者 郎秋红 孙逸轩)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牛大师”凭什么牛?
下一篇: 新华鲜报丨初定55种!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清单亮相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