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医疗,要提速了。
9月10日,上海。
方舟健客在H2H医疗服务生态大会上发布了其杏石医疗大模型。
目前,医疗行业正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超过41%的中国医生日均工作超10小时,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资源压力;同时3340多家互联网医院中超七成线上转化率不足1%,普遍面临流量与盈利困境。
相比之下,方舟健客已实现盈利,其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营收14.94亿元,增长12.9%,净利润1250万元。
也正因此,这家公司对AI的重磅投入,目的并非寻求生存,而是旨在扩大其已验证的商业模式,属于对未来的战略投资。
模式的胜利——为何AI的故事由“盈利者”讲述更可信?
要理解方舟健客的AI,得先理解方舟健客。
它的模式,简单来说,叫“熟人医患”。
互联网医疗的上半场,大多数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所谓的流量匹配,本质上是医疗领域的“滴滴打车”。患者是乘客,医生是司机,平台负责派单,一单一结,萍水相逢。
这种“陌生诊疗”模式,优点是广度。理论上,它可以让天南海北的患者,链接到任何一个平台上的医生。但它的脆弱性,直接导致了用户黏性的崩塌和商业变现的困境。这样一来,患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平台为了留存,只能不断烧钱买流量,陷入死循环。
有数据预测,中国面向消费者(C端)的互联网大健康市场规模,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2.04万亿元。未来近五年内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
在行业大盘高速增长的状态下,不光只有烧钱换规模,应该有其他的解法。
方舟健客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去追流量,而是要做关系的重构。
它的H2H(Hospital to Home)模式,核心场景是复诊、续方和长期的慢病管理。这意味着,平台上的医患关系,大多始于线下。患者在医院首诊后,通过平台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建立线上联系。
“我们做的,是把线下的存量关系,搬到线上来精细化运营。”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数据不会说谎,截至2025年6月,方舟健客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5280万注册用户和22.9万名注册医生。更关键的数字,是高达84.7%的付费用户复购率。
这意味着,方舟健客的增长,是一种价值驱动的内生增长,不需要无休止地购买流量,其用户会自己留下来,并且持续付费。
方舟健客的实践恰恰证明,一个健康且良性的商业模式,是先进AI技术得以落地并创造价值的坚实基础,两者结合才真正构成了其稳固的商业闭环。
在过去这大半年之中,在AI赛道之中,创业公司、互联网大厂虽频秀操作,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3月惊鸿一现的Manus,那阵仗堪比iPhone首发,内测邀请码被炒到上万元,二手平台甚至有黄牛挂出10万的天价求购。最后无奈清空国内社交账号,官网屏蔽中国IP,总部迁往新加坡,彻底逃离了中国。
后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也并没有折腾出什么水花,其中高调上线的百度“心响”等,已经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这背后,是市场对AI的认知回归现实:相比起PPT上的宏大愿景,行业更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所以,当一个盈利者开始讲述它的AI故事时,市场必须竖起耳朵。
解构“杏石”——AI如何成为盈利模式的“放大器”?
杏石医疗大模型,这是9月10日大会上,方舟健客亮出的“剑”。
这把剑,是为那台已经高速运转的“盈利机器”,装上一个涡轮增压引擎。
“AI幻觉”,不仅是整个医疗行业,几乎是在被AI逐步渗透的当下,一个社会性的命题。医生们在面对AI时,最怕的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医学知识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全球医学文献库PubMed,每年新增超过200万篇文章。一个临床医生,每天被信息的洪流裹挟,需要查阅的文献超过10篇,而真正能挤出来的阅读时间,可能只有区区18分钟。
传统的检索工具,笨拙、迟缓。而通用大模型,比如ChatGPT,尽管看起来聪明,却像个满嘴跑火车的江湖郎中,其信息的真实性、专业性、时效性都无法保障。生成虚假文献、歪曲真实内容、混杂过时信息。
稍有不慎,以上这些足以构成致命的“医疗事故”,而每一个“医疗事故”的背后,都是关于生命、家庭的沉重命题。
“当AI无法从已有知识库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或者面对相互矛盾的信息时,就可能生成不准确甚至虚假的回答。”方舟健客的技术负责人坦言。
所以,杏石医疗大模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祛魅,即祛除AI的“幻觉”。
它的解法,最为核心的一招,是为模型建立一个绝对权威的知识基石。在大会上,方舟健客亮出的底牌,首个整合中华医学会文献库的AI产品。
170多种核心期刊,超过110万篇文章,覆盖临床所有重点学科。这些数据,是正版的,权威的,高质量的。AI的上限,取决于它“吃”进去的数据质量。当一个模型,它的知识源头,是中国医学界的“中央数据库”,其可靠性不言而喻。
在此之上,是一套被严格设计的、旨在抑制幻觉的内部工作流程。它始于对用户真实意图的精准解析,然后,是在权威知识库中进行超越人工百倍效率的深度检索,接着,是将检索到的海量信息,提炼成精炼、准确的答案。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对存在争议的结论进行明确无误的提示。
“我们不追求让AI给出唯一的、完美的答案,但我们必须保证,AI给出的每一个信息点,都是可溯源、可验证的。”上述技术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解决“幻觉”问题,是让这把剑变得“锋利”;那么,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则是让这把剑拥有了具体的“剑法”。大会上,方舟健客正式发布的五大核心AI产品——AI用药助手(AI Medication Finder)、AI健康管家(AI Health Manager)、AI医生助手(AI Doctor’s Assistant)、AI学术助手(AI Academic Assistant)和AI搜索(AI-Powered Search)。它们不是孤立的工具,它们是一个矩阵。一个分别嵌入医、患、企三端的协同作战网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AI全链路服务闭环。
在医生端,时间是医生最宝贵的资源。AI医生助手已经累计提供了近40万次技术辅助,为平台上的医生,足足节省了超6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时间,原本被耗费在大量重复性的咨询中。现在,医生们可以专注于更复杂的诊断和治疗。
在患者端,等待和焦虑被极大地压缩。AI健康管家,将用户的单次问诊平均时间缩短了超70%。效率的提升,直接带来了体验的飞跃。
AI的能力,甚至溢出到了商业营销领域。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洞察,AI赋能的短视频投放,实现了素材起量率提升超80%。而基于Uplift算法的精准营销,更是让用户的三日复购率提升近三成。
这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已经发生的、可以被量化的商业价值。杏石医疗大模型和它的智能体矩阵,正在将方舟健客原有的模式优势,进行指数级的放大。
远见与布局——定义下一代智慧医疗
一场成功的发布会,发布的绝不仅仅是产品。
更是战略,是野心,是未来。
方舟健客在9月10日的大会上,清晰地向外界展示了一条进化路线,一幅从工具,到平台,再到生态的演进图。
第一步,是渗透。在2025年,方舟健客的目标是让AI助手真正融入医生的日常,让语音助手的日均调用,成为一个超过10万次的常态。这是量的积累,是基础的夯实。
然后,是深度的闭环。到2026年,剑指医疗领域最核心的数据孤岛,也就是电子病历。一旦接入,那条从“患者数据”,到“AI解读”,再到“诊疗方案”的理想链路,将被彻底打通。
最终的图景,是成为标准。2027年,一个名为“方舟医疗智慧云”的构想将被付诸现实。它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平台内的医生,而是成为整个行业公认的、权威的临床决策标准。
为了方便外界去理解,方舟健客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国际对标的参照物——OpenEvidence。
短短5个月,估值从10亿冲到35亿美金,一个凶猛的3.5倍。它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全美超过四成的医生。
OpenEvidence的案例,证明了AI医生助手这一模式,在技术和商业上具有可行性。
而方舟健客就是要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白——一个基于正版中文文献、为中国医生量身打造的、本土化的AI助手。
大会上,一张名为“AI重塑慢病患者旅程”的全景图,将方舟健客的终极图景,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从疾病认知、筛查,到就医问诊、确诊,再到治疗、处方,以及后续的依从性管理和长期的健康管理——在这条漫长的旅程中,AI将无处不在。它将像一个耐心的向导,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个性化、主动式的健康守护。
这,或许才是AI医疗的最终形态。
大会落幕,行业喧嚣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似乎已经悄然改变。
AI时代的医疗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医生资源之争,或流量之争。新的护城河,正在被重新定义。它由三块坚固的基石构成:被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高质量的独家私域数据、以及深度融合业务场景的AI工程能力。
方舟健客在9月10日发布的,不仅仅是一个大模型。
“让每个中国医生,都拥有24小时在线的专家级智囊团。”这是它的愿景。也是它的答案。
刚刚落幕的这场大会,清晰地告诉我们:AI医疗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技术深度融入有效商业模式、真正解决医患信任难题的“长期主义者”。
方舟健客,正以此为行业“智绘健康新章”。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编辑:rwzh2
上一篇:
下一篇:
大众威然7座尺寸与定位的双重突破,5米3德系MPV限时19.99万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