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诗60年,存诗9300余首。而在咸宁也有一83岁的老翁,酷爱写诗,退休23年来潜心钻研格律诗词的创作,竟写下了5400余首诗词,出版诗词集16本,可谓著作等身。他就是原咸宁药厂副主任药师郑开邦。
一生颠簸,唯诗不忘
郑开邦是咸安汀泗桥镇人,1951年,正在咸宁中学上学的他和几个同学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17岁的郑开邦从此开启了7年的军旅生涯。
从军校毕业后,郑开邦被分配到四川成都新津机场的药房上班,负责配药、发药。闲暇时间,他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自幼喜爱的古诗词也没有丢下。因为工作出色,1954年,郑开邦被评为空军十三师优等工作者,坐飞机到武汉出席中国空司授奖大会,司令员亲自授奖,授予他中国空军一级优等技术能手称号,并通令嘉奖。
光荣与梦想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挥笔赋诗一首,记下了他当时的喜悦:空军倡创优,评上喜心头。司令亲嘉奖,功臣誉状收。
1957年,郑开邦由部队转业至北大荒,在黑龙江省虎林县的854农场劳动,而附近的853农场就是著名作家丁玲、艾青下放劳动的地方。在北大荒,郑开邦娶妻生子,一晃就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年。
年纪愈大,思乡愈切。1981年,郑开邦调回了咸宁,在咸宁制药厂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他又被武汉、上海的医院、医药公司返聘做药品质量管理工作,一做又是10年。
出生在动乱的年代,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上过学、当过兵,到过农场,一生与医药卫生有不解之缘,为国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在70岁那一年,倦了的郑开邦婉拒了医药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咸宁养老,并报名老年大学诗词班,开始了他的诗词之旅。
醉墨勤耕,诗文兼善
郑开邦在上小学时就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诵读了不少的古诗词,再加上工作后的阅读积累,文学功底非常扎实。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实际上,从吟诗到作诗,还有一大步要跨越,那就是搞清平仄、押韵和对仗。
每周的老年大学诗词班课程,郑开邦都坚持去听。他平时不打牌,不种花草,每天坚持散步健身,偶尔与左邻右舍的老哥们下几盘象棋外,其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诗词。为了写好格律诗词,他买了四五本不同作者的韵书,每本书都被翻卷了边、翻破了封面,他又细心地包上了书皮。
“这几本韵书各有优劣,仅参照一本韵书,写出来的诗词有时候并不合韵;有的韵书像辞典,太厚太难查,所以我就想自己编一本。”他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编了一本《常用字新与旧四声平仄排列》,这样的大数据工作,即使放到现在,让专业的程序员来做,都会累得够呛,他却用理工人的科学思维、药学人的严谨态度,让人叹服。
从2007年开始,郑开邦开始写诗,日日不间断。才思如泉涌时,他一天能写下二十来首诗词。他的诗词很少附庸风雅,从不强赋词以说愁,而是熟读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用诗词记录下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感想。
《华夏文化380咏》、《华夏之光七百咏》、《祖国文化精览150咏》,褒古今实况,透露着浓浓的爱国热忱;《花絮拾遗1600咏》、《桂竹交响曲唱和200咏》,融歌颂、抒情、赏景、感怀、修为、自省及批判为一炉,体现出郑开邦的情操。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郑开邦结合自己一生的专业所学,创作了《食物保健三百咏》,用诗词吟咏我们身边常见的食材、药材、中药宜忌、饮食宜忌等等,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让人手不释卷。
五律、七律、排律信手拈来,无论是小调、中调、长调,还是词牌字数从仅24字的《舞马词》到多达240字的《莺啼序》,他运用得得心应手,让诗词圈的后辈自愧弗如。
人生不幸,诗之幸。起起伏伏的人生,让郑开邦的思想更加豁达,他采撷岁月的花絮,书写人生的经历、生活的感悟、世事的变化、历史的观察,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他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晚知书画真有益,幸有岁月可琢磨。健康地活着,平安地过着,踏实地走着,真实地爱着,勤奋地写着,这就是郑开邦晚年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香城都市报记者 杜培清)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嫌打工赚钱太慢 咸安两男子网购弓弩盗狗被行拘
下一篇:
挂车高速上爆胎侧翻 赤壁消防成功救出被困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