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西凉湖区的守护者,其治理成效成为湖北省湖泊的典范。
在生活上,他以营建“绿色家庭”为目标,遵循绿色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美化居住环境。
他,是咸宁市西凉湖综合管理执法局局长左志国。对他的家庭而言,环保,是一种工作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日前,左志国家庭被省妇联、省文明办授予2022年“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爱岗敬业守碧水
10月12日,深秋的西凉湖静谧而美丽,鱼鸟嬉戏,水碧如蓝。
“水清了、鱼儿多了、水鸟又回来了。”咸宁市西凉湖综合管理执法局局长左志国欣慰道。
西凉湖是我市最大内湖,面积达12万亩,水域为咸安、赤壁、嘉鱼三地共有,是荆楚大地上珍贵的湿地,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和渔业生产基地。
然而,上世纪60至90年代,沿湖实施围湖造田种粮、造塘养鱼,造成西凉湖水资源环境伤痕累累。最高峰时,西凉湖养殖面积一度达到湖泊总面积的90%。
2017年中旬,左志国担任西凉湖综合管理执法局局长时,湖库拆违工作正逐步铺开,面临诸多问题——渔民苦于拆违后的生计问题,对正常的拆围执法很不理解;全局湖泊管理人员仅14人,执法船仅有一艘执法艇和一艘铁质机船,严重缺乏基础修复管理条件……
“有困难不要怕,我们依靠组织,相信群众,一定能干出成绩。”明确属地管理责任、简化拆违清障工作、和老百姓做思想工作……左志国每天围绕着西凉湖周边的政府部门以及乡镇循环走动,微信运动步数排名榜名列榜首。
左志国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动员老百姓加入湖泊管理人员队伍,连根拔除湖面下的竹竿断桩。这些围网设施原本随水位起落经过多次切除,却因人手原因没能彻底根除。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湖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同年底,西凉湖全域围网养殖清理到位。
五年时间内,西凉湖综合管理执法局争取各级资金1400万元,投入水质修复。目前,西凉湖湖心水质已上升为二类,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言传身教树家风
左志国的工作性质,锻炼了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平时,左志国为了确保禁捕秩序稳定,加班、值班是常有的事;遇到节假日、恶劣天气,更是必须要坚守在岗位上。
竭尽全力守护西凉湖水生态的背后,家人是他坚强的后盾。
“我很感恩,妻子、儿子从未因为我工作繁忙而有过争吵。”讲到这里,左志国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左志国的妻子汪莲是市区红旗路中学的一名教师,班主任一当就是24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深受同学喜爱。
作为教师,汪莲习惯了早睡早起,使自己能以精力充沛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志国和她的作息仿佛颠倒了过来。
刚被调到西凉湖综合管理执法局负责时,左志国很多工作都亲力亲为。白天访部门进单位对接政策项目、跑湖区入村组了解民情湖情,晚上回到办公室批文件开局务会,深夜指挥湖区执法行动。回到家时,每每已是夜半三更。
拆违期间,为了更好地解决沿湖群众的疑惑,左志国向湖区公开了私人手机号码,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听群众电话。他言出必行,即使是凌晨两、三点电话响起,也照接不误。
有一次,赤壁市神山镇龙岭村村民聂安兵半夜打来电话,担心拆违后生活难以为继。左志国悄悄地从床上挪步到其他房间,耐心地解释政策、安抚对方,半小时后才挂断电话。
这样的深夜通话不止一次。左志国笑着说,有时候半夜接电话,心里直打鼓,担心的不是群众不理解,而是怕妻子生气。
“有这么理解我的家人,我很幸运。”左志国说,儿子在夫妻俩的影响下,也养成了自立自强的良好品德。
缔造和谐邻里情
左志国一家不仅爱岗,爱家,还爱街坊邻里。
2000年,左志国一家居住在咸安四建小区。当时,那里还是一所“三无”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也没有业主委员会。小区内的66户居民为了水电气改造的事情,前后讨论了几个来回,都无果而归。
左志国思来想去,和家人商量过后,决定捐出16000元,用于小区的水电气改造。他还利用个人的人脉,辗转和水务、燃气、供电公司管理人员打听改造具体事宜。
在左志国一家的带动下,居民们也纷纷加入了改造家园的行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水电气改造、公共场所绿化、小区卫生大扫除,四建小区一天天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2020年疫情期间,左志国在居民的推选下,正式当选小区支部书记。封控管理期间,左志国无偿提供自家车辆,又召集了6名党员志愿者,轮流为居民代购蔬菜、日用品,一家一户分发生活物资。
2021年,左志国在装修自家在咸安锦绣山庄小区的新房时,又自掏腰包8500元给小区,投入到公共区域美化、亮化工程当中。安装路灯、摆放创文宣传牌、公共墙面、大门重新刷漆……
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左志国说:“反正我自家在装修,顺带把小区‘装修’得更好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左志国的“顺手”,一次次解决了小区的“棘手”。街坊邻居的关系,也在改造家园的过程中,迅速得到升温。
“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幸福。”左志国坚定地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欢)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市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
下一篇:
社区改造无障碍设施 让残疾人家庭生活无“碍”